摘要:語文教學是開放的,也是綜合性與包容性極強的。課本的知識容量對于學生的知識渴望與文學面的欲望是不及萬一的。因此,充實文本、拓展文本、超越文本就是小學課堂教學很有必要的一項語文教學常用手段了。
關鍵詞:語文教學;拓展;閱讀
一、 把握好拓展閱讀內容
(一) 立足文本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課文進行主題拓展閱讀,注意拓展閱讀的思路應該與課文的教學思路緊密聯系,不可隨意而為。教師在帶領學生拓展閱讀時,一定要注意從教材文本中挖掘閱讀延伸的方向,緊扣課文基調與課文內容,把教材作為拓展延伸的輻射原點,以此向更廣更深的文學領域拓展。以文為本,反復玩味研究,才能深領其義。
(二) 關注作者
小學語文課文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從文章的語言到內涵都是經過反復斟酌才呈現到學生面前的。因此無論是從文字語言魅力還是精神魅力來看,語文課文中所選文章都是很值得研究學習的,學生可以從這些文章的作者與其生平故事來解讀文章的寫作經歷與成篇的意義。例如,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中認識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從《窮人》中初識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從這些作者的經歷與成就來反省自己,以史為鑒、以人為鑒,警醒自己。
二、 選擇好拓展閱讀時機
(一) 課前拓展
很多語文教師喜歡在課前讓學生自主預習課文,包括了解課文作者及其生平、創作背景等先行預備知識。并適當地自己閱讀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資料或文章,來幫助課堂教學理解感悟。例如,在學習《驚弓之鳥》一文時,提前讓學生了解關于故事的梗概以及詞語背后的知識,這樣上課時教師就能很輕松的講解明白課文的內涵與意義了。
(二) 課中拓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惑點,教師若直接告知解答,雖也可以達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但如此方式得來的知識,結果恐怕未必能印象深刻,理解清楚。那么若教師適當地引入原著來進行通篇解讀,全面展開教學拓展,學生就能從全面的知識展示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如學習《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這課時,很多學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拉曼效應”。“拉曼效應”是什么?拉曼是誰?教師先從拉曼的生平講起,娓娓道來他的一生中的重大事情節點、趣聞逸事、重大成就等,使學生對拉曼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此刻再來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學生的閱讀理解就會有根據性的去結合他的一生來理解,不僅閱讀興趣大大提高,課文內涵理解更加深刻。
(三) 課后拓展
有效的課后拓展閱讀既是對課文的延伸,也是對課文的補充,離開課文的基礎課外閱讀將會是一棵無本之木。小學語文課本有很多課文都是中外名著的節選,但是教師常常就此低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認為學生們肯定不會讀懂像《安徒生童話》《西游記》《山海經》這些成年人都未必看得懂或看得下去的原著閱讀。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道理,原著閱讀能夠助益學生的閱讀量的擴充,提高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與文學素養。如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們就會想要去看看原著《安徒生童話》,這時教師就不要阻止,反倒還要幫助學生找書、導讀、答疑、解惑,幫助學生閱讀。
三、 運用好拓展閱讀形式
(一) 對比式拓展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是在原著節選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過的,對一些不符合小學教育目標、不符合現代德育目標的、不符合小學生的語言特征的、不易理解的句讀等方面做了一些適當的修改,但是并不改變原文的含義與意義。如何引導小學生進行精準解讀這些作品呢?例如,在教學六年級的《老人與海》一課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原著中一些課文沒有選擇的部分,立足文本閱讀理解,在充分明確故事內容與人物特征之后,引入援助閱讀,補充課文選段的不足,同時與課文進行對比,思考節選目的與節選意義。這樣的比較閱讀,就會慢慢地讓學生從援助閱讀中理解出一個更加豐滿的“老人”的形象,有生動明快、有酣暢淋漓、有豪氣沖天、也有世事無奈的蒼涼感,但更多的是被“老人”的不放棄希望,勇敢搏斗、頑強不屈的“硬漢形象”所折服。
(二) 補充式拓展
受課文篇幅與課時安排的限制,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是很有限的,壓根不能全面涉及。教師就要利用這些教學“盲區”,有效利用課文拓展閱讀來延伸課文的教學,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由于學生并不了解詹天佑與那段歷史,如何讓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才是這節課的關鍵,那么如何介紹呢?在這個時候,教師就會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音頻、視頻,讓學生觀看:慈禧太后只為自己享樂,致使財力支持不到位;接著工程開始后又遭匯豐銀行刁難,工求遲遲未能完成;和詹天佑一起修鐵路的好友一個個出了事故……看完這些視頻之后,學生們就會明白這段鐵路修得有多么艱難,詹天佑有多么辛苦才能修建完這段鐵路,詹天佑的堅韌不拔的不放棄的精神有多么令人感動,值得人們尊敬。
四、 給予拓展閱讀足夠的空間
(一) 給足時間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為主,教學為大”的唯課堂教學觀,課堂知識龐雜,涉面極廣。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的深刻理解的,語文學習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語文的表達能力與建構學生的三維目標的學科。教師應該從課堂上擠出講課時間,做到“精講多讀”,給學生的課后閱讀與拓展延伸留出足夠的空間,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與閱讀量,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去閱讀文本、去積累文學常識以及鍛煉文學素養、去超越,從而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
(二) 給足資源
學生的教學內容涉及畢竟只是課本教學文本的教學研讀,并不能滿足正在渴望了解到更多的旺盛的求知欲望的小學生的閱讀胃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圖書角、圖書交換平臺、圖書分享會、《語文同步讀本》等,讓學生的閱讀有一定的寬度,有文可讀,有章可閱。
總之,將教學目標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出發點為最終目的,鍛煉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其有比較好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陳紅專.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淺談[J].當代教育論壇,2009(8).
作者簡介:
李珍,青海省西寧市,青海師范大學附屬第三中學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