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圍繞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涵,深度挖掘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敬業精神弱化、課堂教學忽視、師生交流匱乏等問題,從內外部環境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完善高校師生溝通交流的有效渠道、增強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與認知、平衡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投入比重等對策,以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
關鍵詞 高校教師 職業道德 提升路徑
作者簡介:崔文全,三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物流。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08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內涵
高校教師是指在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茖W校(簡稱高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個體。高校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與高、中、小學教師一起構成我國的職業教師群體。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指高校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規范、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六大部分組成。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瓶頸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小到父母,大到國家,都高度重視下一代的高等教育問題,高等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與此同時,高校教師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但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背后,亦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簡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三個主要問題:敬業精神的弱化、課堂教學的忽視以及師生交流的匱乏。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隊伍的穩定以及教學工作的展開。
(一)敬業精神的弱化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高校教師承擔著傳授理論知識和社會經驗的角色。但在個別教師的理解中,僅把教師作為一種司空見慣的職業,作為一種普通的謀生手段,而缺乏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認知,缺乏對教師職業的精準定位,缺乏對教師職業的奉獻精神。個別高校教師缺失敬業精神,就更談不上樂業信念的秉持。教學工作中敷衍了事,備課工作不充分,上課照本宣科,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效果沉悶等等,都是敬業精神弱化的種種表現。
(二)課堂教學的忽視
高校教師在備課授課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投身科研領域,探討學術成果,這本是無所厚非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些老師厚此薄彼,本末倒置,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科研,而完全忽視課堂教學,授課成效微乎其微,學生在課堂上毫無所獲,喪失上課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們在高校的學習過程中,必然出現虛度光陰、浪費時間的惡性循環。本文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與高中小學校相比,高等院校的學習環境相對輕松,課業負擔相對較小,課余時間相對充裕,結課考試相對輕松,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而言,都不必面臨中考和高考帶來的升學壓力,高校教師在教學方面的付出和投入相對較少,大部分高校教師面臨“教有余力”的境況。相對輕松的教學工作,為高校教師投身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裕的時間保障。
2.學校和社會出臺一系列支持科研的優厚政策,吸引著大批高校教師將自己的精力往科研工作大幅傾斜,導致教學工作的碌碌無為??蒲泄ぷ鞑粌H帶來豐厚的經濟獎勵,更為職稱的評定提供了便利條件,可謂是一舉多得。相比較而言,教學工作更不易產生顯著的教學成果。高中小的教師們可以用升學率來證明教學成果的優劣,而身處高等教育的教師群體無法用一個明確的指標來衡量教學質量的高低。科研工作的“高回報”與教學工作的“低收入”之間形成顯著的收益差異,是高校教師投身科研工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三)師生交流的匱乏
高校教師的授課對象是處于二十歲上下年齡段的青年大學生,處于此年齡段的學生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初步形成。學校中,教師是學生們交流看法、傾吐心聲、表露心跡的理想對象。但是個別老師忽視其育人職責的所在,缺乏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意識,一味地重視課本理論知識的強行灌輸,而忽視與學生們的心靈交流,忽略社會經驗的有效分享,甚至有的學生在期末考試結課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任課老師的姓名,出現這一啼笑皆非的境地,需要引起高校教師的自我反思。
三、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路徑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與高校學生的發展休戚與共。因此,探討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路徑,其意義可見一斑。
簡而言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提升,離不開內外部環境的協同聯動和優勢利導。從外部環境來看,首先要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其次要完善高校師生溝通交流的有效渠道;從內部環境來說,則應增強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與認知度,還應平衡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投入比重。
(一)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
高等院校應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落實到實處,不拘泥于形式,講究實效。每位高校教師在入職之前,必須參與正規的職業道德規范的統一學習培訓,要求每位教師能夠熟練掌握職業道德規范的具體規定,培養為人師表的職業修養。
同時可以組織模范教師展開示范性學習,分享相關經驗,樹立典型形象。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更應重視職業道德修養的持續性培養與學習,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研討會和培訓班,時刻督促教師群體恪守職業道德素養。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與提升,離不開制度和規范的有效制約。高等院校應制定詳細的職業道德規范手冊,明確規定教師的各項行為,幫助老師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和監督機制,制定相對應的獎懲制度,對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教師給予獎勵,對違背職業道德規范的教師給予懲罰,對師德評價不過關的老師,要求其參加培訓,整改學習。
(二)完善高校師生溝通交流的有效渠道
高校教師普遍沒有固定的在校時間,師生交流存在時間上的不對稱性。高等院校可以根據學校的自身情況,考慮制定Office Hours計劃,明確規定每位老師的在校坐班時間和地點,為師生交流提供時間上的可行性。我校已經成功落實Office Hours計劃,每位老師在授課時間以外,有自己的坐班時間,學業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難,心理上的障礙,學生們都可以順利地與老師進行面對面地高效溝通。師生交流渠道已然暢通,Office Hours計劃取得良好成效。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著手建立一系列的師生交流平臺,拓寬師生交流渠道,實現師生課堂和課下全時段的無縫溝通,為師生交流提供空間上的可行性。身處信息化時代,學??梢試L試搭建線上師生溝通平臺,既能客觀地統計學生們面臨的問題類型,又能有效地保護學生們的個人隱私。
學校提供線上和線下的溝通交流平臺,有利于準確洞悉學生們的心理活動,有利于及時矯正學生們的心理缺陷,有利于全面保障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為大學生人才的培養保駕護航。
(三)增強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與認知
教師的職業不同于一般的社會角色,其被賦予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高校教師除了自身必須具備的知識儲備和理論素養以外,更應該著重培養自身對教師職業的高度認同與認知,養成敬業的奉獻精神,逐步形成樂業的價值趨同。只有熱愛教師工作,熱衷教書育人,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來,才能得到豐厚的教學成果,才能打造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實現個人的勞動價值。愛崗敬業,是每一位高校教師必須認同且秉持的首要品質。
(四)平衡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投入比重
高校教師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其首要任務是教學,其次才是科研。每位教師首先應該做好備課授課的基本教學任務,在“教有余力”的基礎上,可以將自己的部分精力轉移到科研工作中去。但在投身科研工作之前,務必確認自己的教學工作已經有效完成?!敖逃杏嗔Α钡那疤釛l件是不容忽視、不容動搖的,在此基礎上,再合理平衡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投入比重。
要想達到教學與科研的適度平衡,離不開政府和學校相關政策的支持。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學校可以依據教師個人能力和精通領域的差異,嘗試構建不同的考核制度:
1.針對教學型教師,應加大對基礎教學的支持力度,減輕教學教師的科研任務,合理評估教學教師的工作績效。
2.針對科研型教師,應適當減少其教學工作量,為其科研工作提供較寬松的時間保障。
構建不同的高校教師考核機制,可以更好地挖掘每位老師的個人能力,有助于實現更大的個人價值,但問題迎刃而解的前提條件是合理地評估教學型教師和科研型教師的勞動成果,教學與科研才能達到真正的適度平衡。
四、結語
高校教師的勞動既具有高校教師特殊性的一面,又具有教師職業普遍性的一面,因此,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不僅直接關系到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及文明程度。這就決定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始終是高校同時也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有效建設,離不開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內涵的精準定位,也離不開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瓶頸的深度探究,更離不開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升路徑的合理剖析。只有整合內外部資源的力量,實現內外環境的協同聯動,才能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戴瑩.論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考試周刊.2016(30).
[2]王海韻.論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
[3]唐寶霞、李欣.淺談如何提高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企業導報.2016(9).
[4]梁舒.淺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及提升路徑.絲路視野.2016(6).
[5]程瑤.淺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高教學刊.2016(7).
[6]鄭慧君、胡玉梅.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分析.現代商貿工業.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