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華
摘要: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以轉型升級的問題和需要為導向,促進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和實現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十分關鍵。這種經濟發展思想的轉變不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本身,也影響到管理會計工作。本文首先概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管理會計工作價值,進而系統探討了管理會計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的發展形勢與前景。
關鍵詞:智能制造;管理會計;新價值;風險;自我提升
一、智能制造創造管理會計工作新價值
智能制造強調制造業不只應重視成本控制,更重要的是創造價值。許多人誤解智能制造想以機器取代人類,然而其原始精神其實是人機協同合作,也就是在賦予機器足夠的智慧后,人類才有余力進行更重要的工作——創新。因此,盡管物聯網帶來上述契機,但是當網絡與實體融合后的智能系統已經將成本管理進行的淋漓盡致時,管理會計人員必須重新思考其工作角色與定位。舉例而言,當智能制造時代來臨時,智能工廠將具備主動執行作業基礎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來匯整產品成本信息的功能,有了機器完成這項基本工作,管理會計人員就能將心力進一步運用在作業基礎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
在績效評估系統方面,管理會計人員也需在會計基礎的績效指標之外,進一步關注創新績效,并結合獎酬制度,使制造業員工有適當的誘因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當智能制造使得快速定制化成為可能,甚至普通人都可以通過3D打印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產品時,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公司持續帶來獲利、創造價值。然而,衡量員工的創新績效并不容易,勞動型勞工與創意型員工的獎酬方式大相徑庭,創新績效屬于非財務績效,不如財務績效般容易量化。另外,創新績效必須考慮組織文化及環境之后,才能在創新的行動控制(action control)或結果控制(results control)中取得平衡點。
二、智能制造帶來新的風險
網絡實體融合生產系統將虛擬產品轉化為實體的制程,必須依靠云端數據庫,管理會計人員必須為企業評估云端科技可能帶來的風險。首先,云端運算必須考慮網絡安全風險,云端數據可能被竄改或盜取,摧毀數字化企業平臺的成果。其次,云端運算科技一日千里,目前使用的云端軟件或供應商隨時可能因為云端產業的變化而停頓,使得智能工廠被迫停工而蒙受損失。再者,云端運算屬于虛擬世界,其控制環節不容易掌控,特別將云端服務委外給外部供貨商時,更容易出現嚴峻問題。最后,智能化生產有賴云端運算,而云端運算則有賴穩定的網絡系統,因此網絡流量不穩定將對智慧生產造成威脅。所有這些風險,均需要加以管控,才能駕馭新時代的制造方式。
另外,智能制造強調信息的整合性,使價值鏈中各個環節的供貨商、制造商、批發商及零售商,甚于至消費者均整合在一起,產業信息的分享與整合雖然有助于產品創新與定制化,卻也提醒管理會計人員必須注意公司與上下游廠商之間的競合關系。也就是說,當公司與供貨商及客戶的“合作”雖然提高了產品整體的價值,但是在價值提高之后,公司卻必須與供貨商及客戶“競爭”提高后的價值,因為供應商為了提高獲利勢必有誘因提高公司采購的零件售價。同理,公司的客戶也將基于自利要求公司壓低產品售價。管理會計人員的挑戰則在于事前挑選有助于創造合作綜效的企業伙伴,而且在事后的競爭關系中能夠發揮議價能力,為公司爭取合理的價值分配。
三、智能制造下的管理會計人員的自我提升
智能制造代表產品制造往前邁進一大步,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于管理會計人員而言,智能制造雖然有助于提升現有工作的效率,卻也帶來許多挑戰。機器人不需要休息、沒有情緒,更不會有罷工的問題。然而這些機器人究竟是管理會計人員的幫手,亦或是殺手?此時唯有管理會計人員認清自己的新定位,不斷加強學習,才能實現良好管控。
一方面,企業管理會計工作的信息化發展必須要借助信息化的管理設備與技術,而這些設備與技術有效應用的前提則是管理會計人員是否具備了相應的業務技能。盡管當前企業管理會計人員都普遍具備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技能,但仍有必要時刻關注信息技術在管理會計工作應用的新工具與新準則,因而企業應持續對管理會計人員加以培訓,既要重視管理會計制度及知識的培訓,又要重視與管理會計理工作相關的信息技術的培訓,從而確保管理會計人員能夠在業務知識與信息化工具應用技能上都實現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水平。
另一方面,管理會計人員自身也應不斷加強主動學習以提升自我能力,除了應學習人工智能、物聯網及云端運算科技,以了解這個機器人的運作方式之外,也必須學習創意思考、人際溝通、策略管理及風險管理,不斷學習全方位的技能,與不同領域的專家腦力激蕩,才能成為智能制造時代中無可取代的管理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申海波,童星.經濟新常態下創新、轉型、治理的相互適應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7).
[2]朱學藝,朱亮鋒.管理會計價值增值目標的實踐——以淮海控股集團民營企業為例[J].管理評論,2017(9).
[3]葉婷瑜.供給側改革驅動國企管理會計創新發展[J].中國集體經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