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華

摘要:作為科技前沿的“創客”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創新”。從知識經濟時代開始至今,“創客”教育既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互聯網+教育”又給“創客”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沖擊。故要構建以培養創新精神作為中心的“創客”培訓平臺,構建創新改革的評估體系來指導創新,強調平臺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平臺基礎人員的評價與考核體系的改革。
Abstract: As the frontier of "Maker" education, its core is "Innov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Maker" education ha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evere challenges. The "Internet+Education" has brought new shocks to "Maker" education refor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aker" training platform that fosters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s the center, and also build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innovation reform to guide innovation and emphasize the status of teachers in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reform the 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關鍵詞:“互聯網+”;“創客”;培訓平臺;教育技術
Key words: "Internet+";"Maker";training platform;education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0-0240-02
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創新。“知識經濟和創新意識對21世紀的發展不可或缺。”“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江澤民如是說道。知識經濟,創新和應用知識的時代是依賴于人才,人才的發展是依賴于教育,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創新精神的發揮重要作用。“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必須面向未來”,逐步提升創新精神,把培養創新精神作為一種高素質的教育重點。可見作為“教育領頭”的高等教育在創新培養國家創新精神,培養創新人才的特殊使命。“創客”培訓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的建設既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要將培養創新精神作為平臺建設的中心,并且通過改革滲透它。要花極大的工作在觀念、內容、形式與方法,以及平臺評估、平臺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建設。
1.1 “互聯網+”的背景
近些年,“互聯網+”在我國教育的轉型中發揮著重大影響。應對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教改領域需要加強研究,吸納相關研究成果、轉變傳統研究方式,以此得以構建正確的學科體系平臺。[1]
1.2 “創客”平臺的優缺點
“創客”,為英語的“Maker”一詞,英譯中為“創造者”。創客的較準確定義為多行業、多領域的優秀代表[2]。據預測,學生從知識的消費者轉變為創造者,將是未來幾年的趨勢,而推動這一趨勢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界逐漸壯大的創客運動[3]。主張“創客”教育是為了讓學習者獲得真正的需要的在創造中學習,基于創造的學習,培養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訓出具有創新意識、思維、能力的青少年。我國的“創客”活動開始相對較晚,所以我國目前的“創客”教育缺乏經驗,需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更深的探索,逐步形成和培養“創客”文化[4]。培訓“創客”平臺的基礎人員(下面簡稱人員)。
2.1 現代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長久以來都是以謀職為去向,注重以學科教育為重點的教學培養對口以及適用的學生,如此一來便忽略了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我們不能把念書當成學習的目的,而是應該創造出新的知識或體系。要使得拔尖人才得以施展拳腳,平臺建設當務之急是要切實摒棄陳舊、過時的教育思想觀念,開放平臺,以創造力為本的樹立創新培育觀。除此之外,還應注意到,創新教育的培養不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增刪查改,而是在為其在教育功能上重新定位,需要的是全局性和結構性的價值追求。若是緊緊抓住“適用型”教育主義,那么教改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更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適得其反。[5]
2.2 平臺培訓理念
不得忽略的是,多年來教育體系改革雖然有所成效,但還依舊沒有脫離原有的發展路線,目前還存在過于刻板的現象,令其難以靈活地自我調整,缺少了可持續發展性。這種體系建設的平臺下人員知識面不廣、能力不強、素質不高,更別說是創新精神的缺乏了。為了使人員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需以培養創新能力為重點,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調整講授方式,更新講授內容[6]。努力把教授知識的過程變成人員研究、發展和探索的過程,并拓展和深化知識。
2.3 符合創新的評價體系
評價對平臺建設起著引導作用,目前許多高校教育的評估考核體系不能完全適用于平臺建設的需要了,這就要求必須建立起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級評估體系。把考核當作獲取信息反饋,提高師資人員和人員的積極性。尤其緊急的是,為了引導師資人員和人員的創造性,需要建立能充分體現人員創新意識、素質和能力的評估內容、方式、方法和標準。為了適應培養創新精神的需求,考核制度應增加和突出創新能力的測試,考核中應引導人員思考和創造,而不是死記硬背一些知識[7]。
2.4 平臺建設實踐與分析
該“創客”的培養方式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信息科學學院中進行了為期2年的實踐嘗試。在通過在2015級以及2016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15級共71人,2016級共121人)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15級共63人,2016級共100人)大學一年級至大學二年級間開展了“創客”教育活動,使他們成為“創客”平臺的基礎人員,有了不錯的效果,人員主體性的提升,師資隊伍擔任點撥式教育的角色,使人員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地提升,人員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體,教育改革構建“創客”平臺發揮了重大效果。
3.1 現代化的師資隊伍
鄧小平同志曾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創造一支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勇于探索、善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員、培養主動、積極的創新型人才的現代化高校師資隊伍。要實現此,師資隊伍可由社會上有經驗的工程師以及實驗人員的組合,積極組織該類人員參加培訓班學習、學術交流。亦可積極引導師資隊伍參與教研科研工作,積極開展關于實驗的實踐活動。還可實施教師隊伍資格制度和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改善待遇,吸引創新型教育人才到這支隊伍中[8]。
3.2 提高人員學習效率
傳統學習旨在強調記憶知識、模仿、反復聯系的現有知識,抑制了大多數人的創新精神。大多數人學習非常刻苦,書本知識非常完善,但他們展示自己能力的能力低,創新精神不足。改變這種學習方式不是放棄傳統的以繼承為中心的教育,而是選擇引導和深化人員的創新精神。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提高人員學習興趣,提高思維技能,學習各種科學方法。通過對一些典型例子的解釋,實現了培養人員創造力的目的。師資隊伍應傳授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和方法,結合歷史和邏輯。引入理論的實際應用與理論知識的講解相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9]。
3.3 “互聯網+”的功能定位及應用
在這一改革階段,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平臺建設是否只服務于學校人才培訓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很難實現對區域經濟有用的學校的一貫發展模式。其次,平臺建設是否只能滿足本校人員的發展需求。這些問題的答案回答了描述的功能定位以及應用模式。“互聯網+”的功能包括支持自學,支持終身學習,提供區域經濟等。可以依此建立一個移動平臺,整合PC資源,打造人員自主學習平臺的移動,進行人員身份證號的信息驗證,學校公司的終身識別政策合作打造企業應用端口等四個方面來構建[10]。
中華民族的復興本質上是國家創新精神的復興,國家創新精神復興的關鍵在于教育。作為“領頭”的高等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創新。目前,高質量教育的重點是創新教育。教育改革也必須注重培養創新精神。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通過“創客”平臺建設,釋放思想,推進道路,有效培養創新精神。師資隊伍人員,要仔細研究教育精神,啟迪,提高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增加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創新的精神的優勢,深入開展高校“創客”平臺的建設[11]。
參考文獻:
[1]王鑒,安富海,李澤林.“互聯網+”背景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進展與反思[J].教育研究,2017,38(11):105-116.
[2]黃兆信,趙國靖,洪玉管.高校創客教育發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40-44.
[3]何克抗.論創客教育與創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37(04):12-24,40.
[4]祝智庭,雒亮.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培植眾創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7):5-13.
[5]陳家生.高校教改的核心:培養創新精神[J].南平師專學報,1999(03):1-4.
[6]王根順,楊峻.關于深化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1998(Z1):42,18.
[7]張群,徐瑋瑋.應用型本科教學評價體系改革初探[J].科技展望,2014(15):77.
[8]李國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策略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04):52-54.
[9]常建坤.創新教育:高校教改的核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0(04):13-15.
[10]陳麗.“互聯網+”模式在高職教改中的功能定位及應用[J].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17,30(03):116-118.
[11]李贊.創新素質培養在高校體育教改中的作用[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0(0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