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瀟蓉
摘要:經濟新常態就是要求在經濟結構對稱基礎上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山西作為全國重要的資源型大省,長期以煤炭資源為主要產業帶來拉動經濟的發展,使得山西的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亟待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分析山西當前經濟發展的現狀,從而提出新的發展路徑,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山西;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
一、經濟新常態的實質
“新常態”是習近平在2014年5月的河南考察過程中提出來的。當時,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所謂經濟“新常態”,就是要不同于以往,是一種嶄新的、穩定的狀態發展下的經濟。經濟新常態要求經濟經濟增長的步伐要放緩,經濟的發展模式要轉變,經濟增長結構要優化,從而實現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二、新常態背景下山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一)生態環境的惡化阻礙了山西經濟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總量一躍位于世界前列。在改革開放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社會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由于對自然資源不加節制的開采和利用,已經出現了各個各樣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在以資源開采為主要支柱產業的山西,環境的惡化尤為顯著。山西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主要依靠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拉動產業發展,在此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排放的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導致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影響到了經濟的發展水平。
(二)山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新常態概念的提出,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不斷提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高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第三產業占比不斷上升,這一系列的改變也使得生態環境變得更加穩定和諧。
(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需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居民的消費水平也顯著提高,消費模式也在不斷轉變,在精神文化消費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多,旅游熱潮不斷興起,這對生態環境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人們生活環境的提高對環境的要求也很高,良好的生活環境能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如果人們長期生活在PM2.5爆表的環境中,飲用的水危害身體健康,那是沒有幸福感可言的。
三、山西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
(一)單一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近年來,山西的經濟發展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在2017年各省全年GDP排名中,山西省的GDP總量為為14973.51億元,比上年增長7.0%,增速比上年(4.5%)加快2.5個百分點。雖然較之前有所增長,但經濟發展水平依舊較低,且在GDP全國各省的排名中仍然居后,這與山西經濟的主要來源產業還是密切相關的。山西作為資源型大省,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山西省經濟發展所付出的資源代價較高,經濟發展以重工業為主,過渡依賴煤炭資源,缺少對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依靠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增加經濟收入的比例占據了大部分,經濟的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在能源開發利用上,由于市場準入門檻不高,資源回采率偏低,開采技術落后及私挖亂采等原因,使山西的資源浪費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依舊是“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率”的模式,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浪費,對土地、水和空氣造成了嚴重污染,違背了生態經濟發展的理念,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產業比例出現結構性失衡
山西省屬于資源型地區,長期以煤炭工業作為經濟收入主要來源,非煤工業、農林牧副漁業以及服務產業占比較少,產業結構有待于優化。面臨資源的日漸枯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隨著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國際產能的調整,政府也要求經濟的新常態發展,促結構,去產能,優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常態。這一系列的因素導致高耗能產業比例的嚴重下降,低碳產業經濟發展不斷提升,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的消費比重不斷下降,國內外的需求也持續下滑,致使煤炭產業縮水嚴重,而其他產業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才能夠平衡產業比例的暫時性失調,這對山西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山西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產業技術落后影響產業的發展
山西經濟發展一直都是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在創新驅動方面嚴重缺乏,高新技術產業占比較低,依靠科技發展的動力不足。這與政府相應政策的實施以及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有很大關系,對此還應該在此方面多增加投入,不斷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創新產業技術,發展新產能,為經濟的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
(四)居民生態保護意識較差
長期以來,為了GDP的增速和長期靠煤炭獲取經濟收入,人們一直都在追求“日子富起來”,大量開采煤炭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小煤礦、小煤窯等層出不窮。單方面的追求經濟增長數字,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危機,直到環境污染到危害人體健康的地步,人們才漸漸對環境污染有了重視,才開始去認真關注自身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居民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素養缺乏,在生活中不免有一些行為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為此必須大大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來重塑綠色生態文明觀念。
(五)政府治理力度有待提升
面對嚴重的環境問題,需要政府去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去支持,但由于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較大,相對而言輕視了生態環境的發展,對環境的治理力度還不夠。之前對于排放廢氣嚴重的企業沒有嚴格的治理,只是單方面的輕微處罰,不久便繼續排放。政府方面沒有具體細化的針對污染環境企業的規章制度。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約,但是最基本的“有法可依”都無法實現,環境的保護力度會相對減弱,為此必須在環保規章制度方面建立起相應的法規。
四、經濟新常態下山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
(一)經濟的增速減緩可降低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
從2015年開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國拉開帷幕,山西省作為能源大省,在去產能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績。自2016年以來,山西省累計關閉的煤礦有52座,退出產能4592萬噸。隨著煤炭產量的下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不斷減輕,污染源逐漸減少,空氣質量有明顯的改善。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是對于經濟發展還是生態文明的建設,都是極為有益的。
(二)經濟的新常態推動新興環保產業發展
隨著經濟新常態概念的提出,在經濟領域不僅興起了相關“新”理念,而且還帶動了大批新興綠色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新能源汽車、自行車、環保樹木等的推廣,使得經濟增長出現了新動力,更加低碳、環保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影響著市場的需求,并推動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在經濟新常態時期,推動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是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缺的機遇。
(三)經濟新常態影響人民消費模式的轉變
經濟新常態下,通過黨和政府政策的引導和社會輿論媒體的廣泛宣傳,人們的消費模式將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轉變,生活上更加注重健康、環保,近年來,無論是在廣播媒體還是生活實踐中,養生類節目以及產品不斷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也不斷取得了人們的認可,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逐漸開始盛行,這對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都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五、經濟新常態下山西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 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要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就要從源頭上抓起。這就要對全省資源消耗型產業進行調整改造,無論是在其開采上,還是在其加工的過程中,都要注重環保。改變傳統的運作方式,推廣清潔工藝,使用先進的科學設備進行開采利用,減少過剩產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引導產業的健康發展。
2. 優化產業占比
在2017年的經濟發展中,2017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增長7%,全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包括農林牧漁服務業)比上年增長3.1%,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8%,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為60.2%。在未來幾年的發展過程中,要繼續保持這種經濟發展的結構,強化第三產業、非煤工業和農林業的占比。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精神文化消費的指出比例也不斷增多。為此,山西省要加強對旅游服務業的投入。一方面,要相應國家的政策號召,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建設典型的旅游小鎮,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實施新的營銷策略,對已有的旅游資源進行新的升級和包裝,加強宣傳力度和手段,增添一些工業旅游資源,豐富旅游資源,把山西的“晉”文化給予一種新的定義。
3. 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發展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發展的靈魂。在任何時期,國家都大力支持和鼓勵創新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山西省也要積極加強創新型產業的建設。首先,要加強高尖技術人才的培養,注重教育的發展,給予優秀的人才一定的鼓勵政策;其次,要加強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對于新興的產業政府要加強扶持力度,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物質補貼,引領更多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1. 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
環境保護必須有法律的約束,法律為環境的保護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為此,政府要逐步健全相關環境保護的條約規定,根據實情不斷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對于規定的內容要堅決執行,對于個人或者企業的破壞環境的行為要依法予以懲處,提升法律的公信力,約束各種破壞環境的違規違法行為。
2. 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監督機制
良好的監督機制是保障法律實施的關鍵。為此,政府要建立健全相關的環境保護監督機制,不僅政府要參與監督,還要增加群眾的監督參與,建立相關的舉報獎勵機制,對于群眾的舉報,給予群眾一定的鼓勵,對于違規的行為予以相應的懲罰。努力做好政府主導監督與人民參與相結合,把環境保護監督機制做好落實好。
3. 完善社會經濟發展考核體制
建立生態環境考核機制,把資源損耗、環境危害程度、社會效益等指標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考核體系中,把生態發展放在社會經濟增長過程中的提出位置,在增加社會經濟收入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的穩定。
(三)培育公民的生態價值觀
1. 增強公民對相關生態保護的意識
建設生態文明,還要提升公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為此,政府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增強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在接到、社區等的宣傳欄張貼公告、開展社會講座等形式對公民進行相關的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途徑,在政府網站、公告信息網站等增設生態文明相關內容教育知識,擴大宣傳范圍和力度。
2. 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關注,公共出行、節約利用等生活方式不斷流行。為了讓這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更好的普及到人民的生活中,政府要發揮關鍵的作用,為此山西省政府要積極通過多種方式去引導居民轉變生活方式。一方面,政府可以率先開展綠色、低碳生活,在公務用品支出、公務出行等方面踐行低碳環保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宣傳教育等形式向群眾普及相關知識,讓“綠色、低碳、”成為一種主流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孔慶慶.煤炭資源型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研究——以山西為例[D].太原理工大學,2015.
[2]鄭莉莉.2017年山西各市GDP排行榜[EB/OL].http://www.mnw.cn/news/shehui/1939971.html,2018-02-13.
[3]俞濤.山西省2017年經濟數據出爐[N].太原晚報,2018-01-24.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