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花
摘 要:眾所周知,現代教育教學工作將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項重點內容,在傳授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更看重對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培養學生健康思想,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要想讓課堂教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就必須要將理論教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覺到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的價值。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已經成為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必然趨勢。但是,縱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現狀,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教學與生活出現了脫節,學生學習到的道德與法治,只是《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基本內容,學生們的認知也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他們并沒有在實踐層面上或者在生活中有所發現,這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有很大的關系,教師不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從現實生活著手引導,必然會出現這種情況。以下是筆者關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幾點建議。
一、以生活化的方式導入新課
教育教學的基礎不僅僅來源于理論知識,也來源于生活。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到這一點,盡可能地將生活引入到教學當中來。教師在每一次講授新課內容之前,一定要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進行思考,尋求新課內容和學生生活的結合點,想辦法搜集到更多信息,將學生親身經歷的生活事件融入教學中來,創新和改變現實生活內容,轉化為新課教學所需要的素材。
舉例說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會學習到關于師愛和關注學生成長的內容,教師在將此章節的內容前,可以提前給學生發放自制的調查問卷,教師將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通過問卷問題的形式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完成問卷,這就會是一項非常真實可信的教學資料,學生既可以了解到教師是什么樣的工作狀態,教師也可以了解到學生的需求是什么,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二、以生活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最核心的元素還是教學內容。作為教師,要想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就是要促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才是根本。但是,在此需要強調一點,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絕不是隨意改造教材中的內容,其指的是以教學內容為中心,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通過更具生活化的內容來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應用。
舉例說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有一節課的主題是《我的朋友圈》。教師在講這節課的內容時,一定要找準初中生的興趣點,并以此切入,進行針對性的生活化內容設計。既然是《我的朋友圈》,那么,教師必須要先了解清楚學生對于朋友圈的定義是什么,了解初中生的朋友圈是什么樣子的。我建議,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討論,以課堂自由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將此次討論會的主題進行限定或者提示幾個重點討論的內容,比如:最好的朋友、你認為的好朋友是什么樣子的、你對朋友的定義是什么等等,這樣,學生們在討論時,就會有更強的主題議論性,生活性會更強,也會更接近真實生活一些,而不是只按照課本上的內容進行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將一些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真實案例以小故事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覺更真實一些。
三、精心設計提問環節,開展生活化探究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提問是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徑,提問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動力。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借助提問來完善生活化教學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提問的前提是,教師必須要對《道德與法治》的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要準確地尋找到教材和現實生活的契合點,精心設計出更多的問題,要保證在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帶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是能夠實現問題情境創設的目的的。生活化的問題能夠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生也會更愿意參與到思考問題的行列當中來。
綜上所述,其實,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現階段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而且每一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都有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之所以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價值沒有得到完全的展現,與教師的選擇與甄別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教師必須要注意到這一點,一定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選擇與甄別能力,要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從初中生的角度出發,了解初中生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狀態,然后再結合教材內容,選用最合適的教學模式,將生活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切忌盲目隨意地使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教學質量不升反降。
參考文獻:
[1]張蓉.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7,14(4):96.
[2]馬宏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應避免的誤區及對策[J].吉林教育(綜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