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凡稱之為綠色者,都是未受到污染與破壞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現代教育應該是綠色的、科學的、人文的。中國教育應該努力辦成科學與人文交融一體的綠色教育。”
關鍵詞:習題教學;綠色;人文情懷
“綠色教育”就要正確開發學生的大腦,凈化學生的靈魂,讓學校成為一方凈土,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大樂事,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而絕不能使之受到污染與破壞。
《教學隨筆》雜志2007年1~2期刊載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某老師在教學“平移與旋轉”一課時,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課件呈現教師自己的頭像以及三個缺少頭像的上身圖,并且提問“我們要將腦袋安在每個上身的脖頸上,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各執一詞,有的說要平移,有的說要旋轉。教師緊接著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以此來區分平移和旋轉。為了求出平移的距離,上課教師又通過課件將自己的頭像硬生生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設疑提問:“老師的臉從這里移到那里,移動了多少距離?”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教師便用多媒體投上網格,讓學生進行猜想。為了驗證學生的猜想,上課教師甚至把自己的頭像復印在紙上讓學生動手操作;為了讓學生理解求移動距離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又通過多媒體進行演示:老師將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進行移動,讓學生觀察耳朵移動幾格才能移到指定位置。這時,孩子們個個目瞪口呆,屏住呼吸,緊張地看著老師在“快樂”地自殘。等學生求得了移動的距離后,老師并未就此罷休。又設問“如果耳朵向右移動5格,鼻子要向右移動幾格?如果使眼睛向右移動5格,嘴巴要移動幾格(這時要分類討論了)?那腦門呢?”聽著他的提問,教室內聽課的孩子無不心驚肉跳(膽小的女孩忍不住閉上了眼睛),因為他們無法想象支離破碎的老師的腦袋是如何的恐怖、駭人。還好,老師終于手下留情,沒再摧殘自己,這讓所有在場的孩子都長長地松了口氣。
我們無法想象,孩子們記住的是預設的內容,還是課堂上悲壯的一幕幕;感受到的是數學的魅力,還是人性的冷漠、無情;得到的是人文關懷還是無情的傷害。這樣的教學情境是“綠色”的嗎!
數學教學提倡創設情境,以情動人、以境感人,目的是“導情、激趣、啟思”,就是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積極情感,啟發、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數學教育研究》2006年12期有一個案例“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學情境設計就體現了很大的人文關懷與數學價值。內容是這樣的:這是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數學家大會的會徽的一部分(如圖)。
1.觀察圖中有哪幾種幾何圖形?分別有幾個?它們的面積有怎樣的關系?
2.若較長直角邊長為4,較短直角邊長為3,那么小正方形邊長是多少?大正方形邊長是多少?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呢?
3.若兩直角邊長分別是8和6,你能根據上述思路求出斜邊長嗎?
4.請你再自選一組數求出斜邊長。
5.同學們,從上面的這些例子中你是否預感到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隱藏了一種特殊的關系呢?現假設兩直角邊分別為和,斜邊長為,你能根據上述思路探究出這種特殊關系嗎?
借助會徽圖案中隱含的圖形面積關系來探究勾股定理,這是一個既融入德育意義和人文關懷,又體現數學價值的好素材、好情境,以情激趣,促使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產生強烈的動機和濃厚的興趣。
無獨有偶,某老師在講解“勾股定理”時,利用多媒體投影:畫面1:漆黑的宇宙中閃爍著無數顆明亮的星星,老師提問大家,“會不會有外星人出現呢?有沒有見過外星人呢?茫茫的宇宙中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我們如何與他們聯系呢?”這時投影出畫面2:科學家從地球上向宇宙不斷發射信號:如甲、乙、丙等不同語言;高山流水、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等不同音樂;以及各種各樣繁雜、“怪異”的不同圖形,最后的畫面定格在一張“勾三股四弦五”的圖形上。老師追問:“這張圖形到底包含著什么信息呢?”這時,學生的思維興趣立刻被引向對這個圖形問題的深入探索上。老師的情境創設可謂新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將學生牢牢地吸引在對問題的探索中。
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我們創設一個富有情趣、獨具創意、簡潔明了、便于操作、主題清晰、方法靈活的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一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精彩小故事、一段聯系生活實際的數學場景、一種構思新穎奇特的問題背景,都會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都會把思維的興趣引向對問題的探索上。我們不能該講的不講,該變式教學培養靈活性的沒有變式,該探究的沒有探究,這樣的課堂教學勢必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廣度,缺少課堂教學的創新,也缺少課堂應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
數學教學應該是“綠色”的,應融情于理,“雅俗”共存,讓數學教學成為美的使者。
參考文獻:
[1]黃桂清.巧用旋轉變換解題探究[J].數學教學研究,2006(12).
[2]魏成年.我們的教學缺什么?[J].中學數學研究,2016(7).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數學習題教學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6]GHB081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