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作為法學教育全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對我國法律人才的培養,特色法學教育體系以及特色法律體系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本科法學教育應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將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并不斷改良教學師資配備、課程設置,改善學生能力結構,從而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法律人才。
關鍵詞:法學教育;定位;改良;能力結構
一、引言
法學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社會培養法律人才,傳承法律知識的作用,在社會教育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法學本科教育作為我國法學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部分,其質量的好壞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法學教育碩士和博士階段的教育水平,而且對法律實踐人才素質的培養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當下已有六百二十余所高等院校設立了法學本科及碩士研究生專業,在校的法律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已經超過三十萬人。然而數量不等于質量,應當明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教育雖已基本成型,但仍然存在眾多矛盾與困境,諸如教育目標定位不清、教學模式與內容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等。
二、本科法學教育的定位
本科階段法學教育的目標應當如何定位?是通識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大眾教育還是精英教育,理論教育還是實踐教育的爭論愈發的顯性化,至今尚無定論。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下發《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將“卓越法律人才”界定為“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上述培養目標盡管涵蓋范圍廣泛,但缺乏具體的標準。
筆者認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首要標準,平等、公平、正義的民主思想應當是合格法律人才職業道德品質的應有內容。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應以通識教育作為基礎,適應社會對復合型高素質法律人才的需求,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和具有創新精神的法學人才。同時,應結合職業教育,對有志于從事法律實務的人進行科學而嚴格的職業訓練,使他們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夠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
三、本科法學教育的改良
我國本科法學教育目標定位不清導致各大高校在培養法律人才的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標準;教師授課偏重理論講解,且知識體系更新不及時;課程設置結構上不合理,內容上不全面;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突破:
(一)優化師資結構
1.增強授課教師的實務技能
高校所聘用的法學教師,多是博士、碩士畢業后直接參加教學工作,其理論知識儲備充足,但實踐經驗較為欠缺。而法律作為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不僅是知識,更是一門技藝,具有很強的“工具”意義。為此,應組織授課教師學習案例教學、診所教學,引導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實施啟發式、討論式、辯論式、研究式、自學提問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對裁判文書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講解,改變傳統的“一張PPT”的案例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選派部分教師進入司法部門鍛煉,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授學生,真正起到言傳身教的效果。
2.引導授課教師將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對接
目前,存在各高校教師間的突出問題是,老教師教學體系老舊僵化,缺少更新意識,新教師有一定科研成果,但不善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針對此類現象,應統一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并將學習成果進行整理匯報;同時可安排多種學術講座與論壇,法學教師應不斷學習最新的學界理論成果,在授課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慢慢引進多種學術觀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
(二)合理設置課程
借鑒美國法學院實用主義教育精神下的課程設置形式,低年級以必修課程為主,高年級以選修課程為主,有益于解決我國本科法學教育中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現象。
1.低年級課程設置突出基礎性
由于大部分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并未對所學專業進行比較充分的了解,因此一二年級的課程設置不應過分區分研究方向,將《民法》《刑法》及各類訴訟法等都列入低年級課程計劃中,有助于為法科學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讓其發現并選擇自己更為適合的研究方向。
2.高年級課程設置突出專業性
二三年級后,課程設置應當突出專業性,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更為擅長方向進行研究,同時課程設置可突出院校特色,如外語類大學強調法學與外語的結合,農業類大學強調法學與農學的結合,開設交叉學科課程,培養學生的多學科視野,培養復合型人才。
(三)改善能力結構
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輸出信息。筆者認為,本科法學學習的第一要務,是法學學生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加強自身的信息檢索能力,提升自己的法律智能技能。學會利用新科技、新技術,通過法律檢索掃除知識盲點,進入到問題的核心層面;同時,法科學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先“破”后“立”,提升自我學習、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能力,讓被動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轉變。
(四)引導教育與法考良性銜接
國務院頒布《關于完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司法考試改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意見》要求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檢驗考生的法制實踐水平,加大了對考生法律應用能力的考察。應當說,為了選拔優質的法律實務人才而設置的司法考試具有其合理性,其改革也越來越貼切于國家法治建設的需求。
筆者認為,本科階段的法學教育應當依托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這個平臺,教師應積極探尋當前國家司法改革的最新動向,細致分析法考題目背后的最新理論,并在課堂教學中對該內容予以強化;法科學生應有意識地去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背景以及法條制定背后的意義,同時,閱讀一些司考命題人的著作,了解不同的學術觀點。本科法學教育應在與法律考試的良性互動中進行改良。
參考文獻:
[1]王建國.法學本科教育的現狀與定位思考[A].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08(8):1-7.
[2]許身健.完善法學教育:路徑與方法[J].中國法律評論,2017 (3):55.
[3]趙淑君.淺談中國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措施[A].法制與社會,2017(3):231-232.
[4]田靜婷.美國實用主義法學教育的啟示和思考[A].法制博覽,2017.12:34-35.
[5]李翠平,張祥偉.法學教育改革應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A].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6):70-75.
作者簡介:
茹珂楠(1995~ ),女,蒙古族,內蒙古包頭人,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