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潤
摘要:對重慶市某高校300名在校大學生、62名教職工代表以及80位企業代表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從高校畢業生的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等五個維度分析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的現狀,討論造成這種失衡狀態的成因,提出完善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1001202
1引言
我國關于就業能力結構的研究是從2002年鄭曉明發表《“就業能力”論》開始,他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內容上包括學習能力、思想能力、實踐能力、應聘能力和適應能力。
本文對重慶市某高校3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70份,回收率90%。對學校62名教職工發放了問卷,其中包括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專任教師以及思想政治輔導員。另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問題向80名企業代表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涉及房地產、金融、醫藥等數十個行業。
2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失衡的現狀分析
2.1專業知識薄弱,難以滿足對應的崗位需求
市場經濟時代企事業單位對人力資本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用人單位希望能夠招聘到專業基礎扎實、上崗后能夠快速進入角色的畢業生。但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很大一部分人都不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真正能把大學期間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畢業生非常少[1]。從調查中可以看出,仍有18.15%的在校大學生沒有認識到知識面的重要性,認為知識面對于就業能力的影響并不重要,或是認為不能確定。
2.2就業心態失衡,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目前仍存在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對自己的專業、學歷認識不足,在找工作時眼高手低,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在進入職場之后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造成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在擇業、就業及職業發展中一直處于迷茫狀態,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面對一份工作將來要如何進行自我提升。調查中顯示,目前仍有17.40%的大學生認為學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輔導與服務是不必要的,由此可見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
2.3實踐能力不足,適應職場的綜合素質偏低
目前我國大學生普遍沒有意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甚至很多學生大學四年都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社會實踐,導致進入職場后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不能適應社會需求[2]。對于具備能夠善于運用知識、技能和經驗靈活及時地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具備對工作目標、工作流程、關鍵環節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正確獨到地判斷問題的能力這些基本職場要求,還有11.48%的學生認為不必要或說不清楚。
2.4應聘經驗匱乏,競聘中自我表現能力較差
好的應聘技巧是高校畢業生順利步入職場的敲門磚。調查中仍有11.11%的學生認為在找工作時不需要具有被別人所接受的良好的職業形象。我國大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沒有機會參加應聘或面試,因此在畢業季競聘工作時在競爭中應聘能力低下,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展現自我。
2.5吃苦精神淡漠,職場適應和發展能力較弱
當代高校畢業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已經非常淡漠,許多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就選擇放棄或另謀職業[3]。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有10%的大學生認為不怕吃苦,勤奮工作的品質在當代職場已經不重要了,高校畢業生的職場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對于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這也是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的嚴重失衡的重要表現之一。
3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失衡的成因
3.1忽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導致大學畢業生不能適應職場崗位需求
當前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在校期間忽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往往所學知識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另外,還有一部分高校由于專業劃分滯后、專業課程設計不合理等原因,所授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調查中顯示,目前仍有12.90%的高校教職工認為教師具備基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教學理念是沒有必要的或是說不清楚的,這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我國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還亟待優化。
3.2大學生缺乏正確的自我定位造成就業心態的失衡
自1999年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之后,高等教育就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平民教育”,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開始面臨就業難題[5]。調查數據顯示,有88.75%的企業都認為大學畢業生能夠客觀評價自我,對個人的性格、喜好和特長等有清晰完整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但至今仍存在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尤其是名校畢業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還沒有擺正自身的位置,仍希望一步登天走向成功。
3.3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偏低
相比在正規的企事業單位參加工作實習而言,在校大學生更青睞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打零工做兼職等能夠快速見效的社會實踐。但只有在正規單位參加長期性的工作實習,才能讓大學生更迅速地適應從學生到職場新人的角色轉變。從對企業代表的調查中顯示,有86.25%的企業認為學校積極發展和維護大學生實踐基地是非常重要的,有85%的企業認為學校應該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畢業實習指導和管理。
3.4缺乏應聘和面試經驗造成高校畢業生很難完全地展示自我能力
在校大學生畢業前經歷過正規招聘環節的學生非常少,因而在就業競聘時許多畢業生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和自卑心理。即使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優秀的畢業生,也不懂得如何進行自我營銷和展示,因而在競聘中很難完全地展現自我能力。應聘能力的不足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的嚴重失衡,這也是造成許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3.5新一代“90后”獨生子女的特殊性是造成畢業生不能適應職場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90后”這一特殊群體已逐漸登上職場舞臺,這批被貼上“特立獨行”“嬌生慣養”等定義標簽的新一代年輕人為高校畢業生這支隊伍增添了更為豐富的內涵。這一批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相對父輩來說更弱。調查顯示,有92.50%的企業認為畢業生具備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非常重要,96.25%的企業認為誠信是畢業生應該具備的重要品質。
4高等學校完善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的對策措施
4.1加強專業課程的設計和考核,使課程結構緊跟社會發展需求
首先,從專業的劃分上講,高等學校的專業劃分必須緊跟社會發展需求,某些實用性不強的設計滯后的院系專業應該及時進行合并規整或取消;其次,在專業課程的設計上,應更加注重授課內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確保學生在進入職場后能夠學以致用;最后,在專業課程的考核上,應更加注重實踐環節的考核,而不是一味地以卷面成績判定學生的課程學習是否合格。
4.2幫助大學生明確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在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時,不僅要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技巧性,更要在總體思想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倡導畢業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先就業,再擇業。同時,就業指導還應該包括分專業開設的就業后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不再對自己的專業及職業發展前景感到迷惑,幫助學生在尋找到職業目標之后順利地向目標邁進,而不是繼續眼高手低地擇業、就業。
4.3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覆蓋面,延長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要求
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真正覆蓋面,延長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長成為高等學校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迫切要求。高校應該從低年級開始樹立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在寒暑假對每一位學生提出社會實踐要求并納入畢業條件。社會實踐結束之后,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學生進行分享和交流,通過對錄制視頻、拍攝照片等材料的嚴格把控來杜絕弄虛作假的現象。
4.4增加模擬競聘機會,為大學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平臺
在企事業單位為大學生提供應聘機會不足的現狀下,高等學校應該主動牽頭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模擬應聘機會。在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時不僅要為學生講授撰寫、投遞簡歷的技巧,更應該要求每位學生參與到模擬面試當中。另外,還可以開展全校性的模擬競聘大賽等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提前熟悉職場競爭,克服應聘時的恐懼和自卑心理。
4.5豐富更加具有挑戰性的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
第一課堂更加注重教師主動向學生傳授知識,而第二課堂則應該更加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靠自己的力量解決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與此同時,在第二課堂的開展中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通過自主創業也可以開辟出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緩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汪昕宇.崗位需求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及水平測度——基于北京地區的調研[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9):56—63.
[2]孫繼英,劉兆文.基于勝任力理論的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J].人民論壇,2010,(7):196—197.
[3]孫長纓.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11):87—88.
[4]高芳.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5):80—82.
(責任編輯:朱嵐)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