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



摘 要:教育在今天已不能只停留于完成文化知識與技能的傳播上,也不能停留于學生只知模仿與繼承,卻不思考不創新的層面上,而應點燃學生的探索欲望,開掘學生的創新潛能。而數學好玩,數學有用,又是點燃探索欲望、開掘創新潛能的持久動力。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心中有兒童,努力把枯燥的、缺失溫度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基于兒童的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把握便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認知經驗;思維水平;能力結構;學習內驅;獨特體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折扣問題”是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很多時候學生在學完這部分知識后,并未感受到其意義和價值,更多的只是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待,并沒有將“折扣問題”與生活相聯系,更無從體會其應用價值。鑒于此,筆者設計了一節數學活動課——《生活中的促銷問題》,嘗試從兒童的角度去設計和把握教學內容,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一、基于兒童的認知經驗,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性
教學內容的選取應關注基礎性,要從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既要充分調用學生已有認知和經驗,又不要超越其原有基礎,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比如,本節課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對教材中折扣問題的回顧與梳理,筆者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的情境(如圖1),將眾多零散的知識點融于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中。
根據商場促銷廣告,讓學生回顧折扣的含義,并根據生活經驗解釋為何新款打8.5折,增加對生活常識的理解;然后結合不同商品的信息幫學生鞏固現價、原價、差價以及折扣的計算方法,如上的教學內容全面而豐富,既基于兒童的已有知識儲備,又關注了知識的基礎性,既把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涵蓋其中,又加強了在情境中的變式練習,使得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更為適切。試想,如果不考慮孩子的知識儲備,盲目地將生活中的各種促銷問題拿來讓學生探討,課堂上喪失的將是多數孩子參與的熱情,缺失了基礎性,教學內容如同浮萍,沒了根基。
二、基于兒童的思維水平,關注教學內容的適切性
教學內容的確定和選擇,除了結合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其內容的深度還應與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思維發展水平相近。在回顧完折扣的基本知識后,筆者創設了一個媽媽帶兩個兒子購買書包的情境(如圖2):
此環節涉及的信息較多,首先根據折扣判斷現價誰更便宜,讓孩子們感知現價是由原價和折扣共同決定的,僅僅憑折扣無法確定現價誰更便宜。初步得出結論:要想A包現價更便宜是需要前提條件的,于是孩子們再次進行深度思考,很快得到了兩種前提條件:一是原價相等,二是原價原本就低。第三種情況對于學優生是一種思維挑戰,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這里面滲透了極限思想,A比B貴也是可以的,但是得有一個范圍,具體是什么樣的范圍,學有余力的孩子課后可以去研究;接著根據折扣和現價相等,判斷原價誰更便宜?這樣的內容設計,遵循了兒童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既體現了思維的層次性,又關注了不同思維發展水平的孩子,使教學內容更為適切,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上都有成功的體驗。
三、基于兒童的能力結構,重視教學內容的探究性
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在學科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力主和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不是靠死記硬背獲取知識,而是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并且增強自己的能力,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情感。然而,沒有相應的教學內容做載體,探究性學習便無法落到實處,無法在課堂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因此,在本節課的第三個環節中,筆者基于學生現有的能力結構,將生活中常見的促銷活動——“買四送一”融入課堂,與“打八折”進行對比(如圖3、圖4),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充滿了探究性。
買10個杯子,無論計算總價還是對比折扣,初步感知:兩家都一樣。然后話鋒一轉,買13個,應該還是一樣咯!引發認知沖突,聰明的孩子一眼就看出破綻,但仍有一部分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的教學內容,大大增加了孩子們對知識的探究欲望。最后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通過屏幕演示,將復雜抽象的問題直觀化,讓孩子們把目光聚焦在多出的3個杯子上,此過程中,孩子們的思維不斷升華,知識不斷建構。通過10個與13個的對比,發展了理性思維,進而得出結論:當購買數是5的倍數時,兩種促銷方式享受的折扣一樣;當購買數不是5的倍數時,打八折比較劃算。
四、基于兒童的學習內驅,體現教學內容的拓展性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課改以來我們形成的共識。如果僅僅就書本知識進行講練結合,學生充其量只能在教師的要求下完成相應的練習,獲得的知識也是靜止的,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因此在引導孩子們把握了“買四送一”和“八折”的本質區別后,筆者設計了如下的購物情境(如圖5):
五星電器——“每滿1000元減100元”,蘇寧電器——“全場九折”,小明和媽媽一起去買電器,媽媽一看到兩家的促銷活動,就激動地說:“滿1000減100不就是打九折嗎,兩家商場的活動一樣嘛!”你同意小明媽媽的說法嗎?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么對媽媽說呢?
“哎呀,媽媽,你錯啦,如果你買的東西價錢正好是1000的倍數,就相當于打九折,但如果不是1000的倍數,那就比九折貴啦!”“那你說說,總體上看,去哪家買比較劃算呢?”“當然是蘇寧!”
此處通過對話表演的方式,不但豐富了練習的形式,更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內驅,點燃了他們學以致用的熱情。為了把媽媽說明白,他們自發地通過舉例、辨析,把握了兩類促銷活動的本質,將知識進一步拓展升華,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更讓學生在樂中學,在思中辨!
五、基于兒童的獨特體驗,突出教學內容的應用性
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還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去說,用手去做,既要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又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課程標準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
因此,在把握了“買四送一”和“打八折”兩種促銷方式的本質后,為了讓孩子們有意識地在生活中用數學,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情境(如圖6)。
因為14個比較特殊,只要是除以5后余4的情況,最后再買的這4個,還可以再送1個,這樣從每個杯子的折扣看,就相當于打了八折;但是如果從總價的角度看,打八折花的錢少,此處就把生活數學和學科數學進行了很好地對接,讓孩子們體會到:購物很多時候要考慮自身的實際需求,如果想多拿一個回去送人或者備用,那么此時“打八折”和“買四送一”享受的折扣是相同的;但如果不想多要,只要14個,就直接去乙店買,因為乙店的總價相對少一些。
如上的教學內容,很好地解決了余數是4的情況,培養了孩子們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意識,別具匠心的教學內容為孩子們帶來了獨特的思維體驗,使數學的價值、學以致用的意識在孩子們的心田進一步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