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瓶
摘 要:數學的學習抽象而又復雜,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吃力而又困難,會遇到一些“攔路虎”,通過以下幾種解題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數學;常用;解題方法
一、間接設未知數法
下題采用間接設未知數法解題比較簡便,首先設教室里原有女生x名,然后根據等量關系列出相應的方程,求出女生人數后,再求總人數。
例題:教室里有若干名學生,走了8名女生后,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3倍,又走了6名男生后,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教室里原有學生多少名?
思路提示:此題可用間接設未知數法來解答。設教室里原有女生x名,走了8名后,還剩(x-8)名,則原有男生[(x-8)×3]名;走了6名男生,男生還剩[(x-8)×3-6]名,這時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則可列出方程。
規范解答:解:設教室里原有女生x人。
答:教室里原有學生32名。
二、割補法(分割法和拼補法)
(1)分割法:原圖形的面積等于分割的各部分的面積和。
(2)拼補法:原圖形的面積=拼補后圖形的面積-拼補的圖形的面積。
例題:用多種方法解答下面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三、轉化法
轉化法是指直接應用已有知識不能或不易解決問題時,往往需要把解決的問題不斷轉化形式,把它轉化成為能夠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最終使原問題得到解決。此類問題可以把題目條件進行轉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思路提示:在做這道小數除法時,需要把除數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同時向右移動14位,因為除數中有14位小數,方可變成整數除法來進行:即1560÷13
四、抓不變量法
抓不變量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許多量都在變化,不過有時也會有一些量始終不變,抓住這些不變量往往會促使問題得以解決。
例題:已知F、E分別是平行四邊形ABCD左、右兩邊的中點,連接AF、CE。如果平行四邊形ABCD的面積是36cm2,求平行四邊形AECF的面積。
思路提示:因為E、F分別為AB和CD兩邊的中點,所以DF=FC=AE=EB。把三角形BCE向上平移,與三角形AFD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E′AFD,平行四邊形E′AFD與平行四邊形AECF的大小、形狀完全相同。平行四邊形AECF的面積就是原平行四邊形ABCD面積的一半。
規范解答 36÷2=18(cm2)
答:平行四邊形AECF的面積是18 cm2。
總之,解題方法靈活多樣,選用哪種方法,因題而定,因實際情況而用,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讓學生要多練習,逐步積累解題經驗,總結規律,提高解題能力,促使學生的數學素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姝.小學數學解題錯誤原因及解決措施[J].數理化學習,2015(8).
[2]聶冬芹.小學數學解題錯誤歸因與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