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英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逐漸走進教學中,學校對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地將信息技術的使用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學習興趣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支配學生行動的重要保證,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將信息技術列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行列之中,信息技術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在無形中就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例如,教師在教學《荷葉圓圓》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荷葉畫在紙上?!睂W生積極畫畫,在學生畫完之后,教師對學生說:“老師剛剛看同學們畫得都很好,下面請同學們觀看多媒體設備上的有關圖片。”學生仔細觀看教師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的荷葉的圖片,這時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圖片的內容,在觀看之后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庇械膶W生說:“我覺得荷葉圓圓的就好像一把扇子?!边€有的學生說:“荷葉站在水中就好像是一個小姑娘在隨風起舞?!边@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觀看荷葉圖片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樣能夠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對課題導入有所創新,讓學生對知識能夠產生初步的認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涉及基礎知識,還涉及教學中的重難點,而重難點也是影響教師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轉變教學方法,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在教學《夜書所見》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有效地理解作者在詩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詩歌的創作背景,并對學生說:“請同學們仔細閱讀作者的創作背景,在閱讀之后想一下詩中都有哪些景物描寫印證了創作背景?!睂W生積極思考,在思考之后,有的學生說:“蕭蕭梧葉?!边€有的學生說:“江上秋風。”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詩中情景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在觀看之后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睂W生積極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作者思想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边€有的學生說:“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作者漂泊在外、孤獨無依的思想感情?!边@時教師對學生說:“剛剛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詩中的一、二句主要描寫梧葉飄零掉落、秋風蕭瑟,這樣我們能夠在閱讀一、二句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作者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作者在三、四句的時候描寫了兒童捉蟋蟀的場景,這樣讓作者聯想到了自己的孩童時代,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边@樣學生在觀看教師播放的視頻的過程中提高了對作者體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把握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設備,拓寬學生的視野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學校更加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視野,這樣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教師在教學《望天門山》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讓學生熟練掌握《望天門山》的內容,然后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李白的其他詩歌,并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望廬山瀑布》的有關內容,學生仔細閱讀《望廬山瀑布》,在閱讀之后,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在閱讀之后發現這兩篇文章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有的學生說:“兩篇文章的聯系就是不管是《望天門山》還是《望廬山瀑布》都有對水的描寫。”還有的學生說:“《望天門山》中用碧水東流至此回進行描寫;《望廬山瀑布》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進行描述。”這樣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和利用多媒體設備,拓寬學生的視野的方式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信息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從而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文娟.新課程背景下實施多媒體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D].四川師范大學,2013.
[2]許小云.試論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7(6):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