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辛毅
摘要:本文認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性問題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差,難以抵御糧食生產的自然災害風險;種糧農民普遍老齡化和女性化,糧食生產可持續后勁不足;糧食生產成本高企不下,影響糧食生產經營合理收益;經濟作物與糧爭地;糧食庫容壓力日益增大影響限制糧食托市收購政策體系持續運行;機會成本上升對農民作為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地位產生不利影響。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long-term issues affect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include: poor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frastructure, leading to difficulties in resisting the natural disaster risk of food production; the widespread ageing and feminization of grain-growing farmers, leading to the inability of sustained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high production cost, affecting the reasonable return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economic crops and grain dispute;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grain storage capacity, affecting the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grain purchasing policy system; and the increase in opportunity cost, adversely affecting farmers' position as the main producer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關鍵詞:糧食安全;機會成本;糧食生產成本;糧食托市收購政策
Key words: food security;opportunity cost;food production cost; grain procurement policy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7-0235-02
0 引言
近年來,我們對河南省Q縣和山東省W市的夏糧收購情況持續調研,以了解當前中國糧食生產和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河南省小麥產量居全國首位,而豫東地區又在河南省小麥生產中占有最大比重,Q縣則在豫東地區各縣中小麥產量名列前茅;山東省W市夏糧小麥收購價格歷來居全國最高水平,對小麥市場價格變化相當敏感。因此,對上述兩地夏糧生產和市場情況進行調研,其反映的問題在全國有相當的代表性。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發現中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和市場主要存在以下6個方面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和間接的構成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性因素,它們對中國糧食生產和購銷市場的影響都將是長期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1 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差,糧食生產的自然災害風險高
Q縣和W市均為北方糧食主產區,主要農業自然災害類型為干旱。由于兩地均無地表水灌溉系統,降雨和抽取地下水成為兩地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機井是主要的農田基礎設施。
近年來打井和抽水成本越來越高,這與農村地下水水位呈現長期下降趨勢有直接關系,因此長期來看通過地下水途徑解決糧食種植的用水需求的做法會越來越困難。在W市,目前機井一般要打到120米以上才能出水。以前一口井的使用壽命可達10年以上,現在所打新井使用壽命縮減到6-7年,甚至當年打的新井到下一年就會出現水流減少或者水位下降的問題。此外,分散的小農戶在建設機井這樣的基本的農業基礎設施有相當的困難。稅費改革以后,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不再組織農民搞小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而農戶自己也組織不起來,使得農村中因無法得到有效灌溉而閑置的土地也有不少。
由于缺少完備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糧食生產水平受自然災害影響較為顯著。以Q縣為例,該地正常年景的小麥畝產水平為每畝1000斤,2010年由于干旱和冬春氣溫偏低,小麥單產水平比正常年景下降20%左右。
盡管兩地糧食生產中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但由于農戶土地的地塊分散情況長期不能有效解決,也在相當程度上造成大面積使用農業機械的困難,從而不利于提高糧食生產力水平。根據調研情況看,Q縣的農戶一般戶均土地在5畝以上的,其不相毗鄰的地塊都會超過3塊,平均每塊最多1畝多一點。W市的情況稍好于Q縣,但戶均土地在5-7畝的農戶中,其分散的地塊一般也在2-4塊。分散的耕地地塊為耕作、管理和運輸都造成困難,提高了農民的種地成本。
2 種糧農民普遍老齡化和女性化,糧食生產可持續后勁不足
在Q縣和W市這兩個糧食主產區調研發現,兩地的青壯年農民普遍常年外出務工。在兩地問卷調研的203戶農戶家庭中,在家男性勞動力人數只占總人口數的35.7%,絕大多數為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35歲以下的男性青壯年勞動力幾乎都在外地打工。由于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有所提高,重體力勞動工作多被農業機械替代,婦女勞動力主要可以從事勞動強度較低的農業勞動,如播種和施用農藥化肥等。
這種情況實際上反映了種糧相對收益低的事實。長此以往,必將導致實現糧食穩產和增產所需的優質勞動力長期缺乏,并會造成很多嚴重的后續問題,首先是糧食生產經驗難以有效傳承,其次是由于農戶自有勞動能力不足會導致糧食生產的人工成本上升,從而不利于糧農增收,使種糧相對收益進一步下降,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3 糧食產量增長主要依靠增產型投入物維持,糧食生產成本高企難降
Q縣的小麥和玉米生產中化肥農藥費用占到畝均成本的42%,W市占到50%以上。農民普遍反映近年來化肥價格持續上漲,長期居于較高水平,影響其種糧收益的首要因素是化肥和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過高,漲幅過快。糧食播種、翻地和收割等主要環節基本使用農業機械,小麥生產每畝需要機械費用達105元,玉米需要30元左右。在燃油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農業機械費用上漲構成推動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每畝地可以節約150元左右的支出,2004年以來國家實施了旨在增加種糧收益的糧食直補政策。根據2004年-2016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三大主糧每畝生產成本數據測算,主要糧食品種的生產成本自2004年至2016年迅猛增長,都翻了一番半左右。其中,稻谷生產成本上升了146.43%,年均增長11.26%;小麥生產成本上升158.10%,年均增長12.16%;玉米生產成本上升163.36%,年均增長12.56%。同期稻谷畝產量上升7.5%,小麥上升19.58%;玉米上升13.38%,每畝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的程度幾乎抵銷了農業稅減免和糧食直補對增加種糧收益的積極作用。事實上,生產成本持續上升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生產進程的必然伴隨現象(辛毅,2006),但2004年至2016年間生產成本上升如此迅猛的情況下,同期糧食畝產量、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總體上都在持續增加,說明與糧食收購價格相比,種糧農民對生產成本上升是不敏感的,對糧食價格變化更為敏感,供給價格彈性很高。
4 經濟作物與糧爭地,糧食安全自給產量的保障性堪憂
產糧區始終存在經濟作物與糧爭地的矛盾,使得實現糧食穩產和增產存在風險。
以Q縣為例,大蒜是該縣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至2010年,近年來大蒜價格持續暴漲使一些從事大蒜生產經營的人獲得巨額收益,也對當地長期以來種糧為主的農戶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調研發現,不少有兼種大蒜習慣的農戶大都在2009年秋季種植中提高了大蒜的種植面積。一些持觀望態度的農民表示現在種植大蒜較少只是因為大蒜價格的不穩定,而一旦大蒜價格穩定在較高的價位,可以預計大部分農戶會將大部分耕地轉用來種大蒜。與種糧相比,大蒜種植投入主要是人工,現金投入很少,同時大蒜的前期產品蒜薹的收益基本上與大蒜生產成本相抵,而蒜頭的收益就屬于純利潤。因此大蒜的相對收益顯著高于糧食。
W市曾是山東半島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現在名義上仍然是國家糧食主產區,但當地農民常年主要種植特色蔬菜等經濟作物,糧食產量很少,當地國家市、縣(區)級國家糧食儲備庫近年來主要依靠跨省收購糧食以充實庫存。2009年,W市H區國家糧食儲備庫收購的小麥總量中僅有不到10噸是當地農民交售,其他均為在外地收購。
雖然近年來在國家持續實施最低收購價格和臨時收儲價格為主要內容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體系,使糧食主產區實現糧食持續增產,但是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競爭土地的潛在威脅一直存在,一旦糧食價格下降,這種情況就會實際發生。
5 糧食庫容壓力日益增大,限制糧食托市收購政策體系持續運行
自2006年國家實行從糧食主產區向主銷區進行糧食的跨省移庫政策以來,平均每年有157.71億斤糧食進行跨省移庫,平均占到各年國有糧食企業收購糧食數量的比重為4.93%。同時,中國主要谷物的庫存消費比呈現長期上升趨勢,其中玉米的各年平均庫存消費比為34.66%,小麥的各年平均庫存消費比為51.93%,稻谷的各年庫存消費比為32.93%,均顯著超過國際公認的18%的合理糧食庫存消費比標準。在糧食多年持續豐收的情況下,中國糧食庫容壓力日漸增大。
上述情況說明,盡管糧食主產區擁有全國70%以上的糧食庫存,但在糧食不斷增產的情況下,糧食主產區的庫容潛力挖掘殆盡,普遍面臨新增糧食無法收儲的嚴重困難,這對國家托市收購政策體系的持續運行產生嚴重的威脅。我們所調研的糧食主產區Q縣和W市的基層糧庫都存在上述同樣問題。
6 機會成本上升對農民作為糧食生產經營主體的地位產生不利影響
根據2004年-2016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數據測算,主要糧食品種的人工成本上升速度相當快。自2004年至2016年,稻谷人工成本上升118.98%,年均增長14.54%;小麥人工成本上升231.71%,年均增長17.82%;玉米人工成本上升226.07%,年均增長17.39%。同期,農村居民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比總體上保持在40%以上,自2004年至2014年,工資性收入占比經歷了一個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至2014年從期間2012年峰值43.50%下降至2014年的39.59%;在2015年糧食托市收購政策調整開始后,又出現了工資性收入占比上升的趨勢。
種糧農民的人工成本持續上升,會刺激農民尋求直接糧食生產的替代性收益渠道。如果在前述土地成本持續上升作用下,工商產業資本和信托等金融資本下鄉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成為可能的情況下,種糧農民就地實現家庭直接生產以外的就業可能性也大大增加,這將是影響農民退出直接糧食生產的潛在力量。
參考文獻:
[1]譚硯文,楊重玉,陳丁薇,張培君.中國糧食市場調控政策的實施績效與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14(05):87-98,112.
[2]辛毅.農業生產成本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性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7):46-47.
[3]范壟基,穆月英,付文革,陳阜.基于Nerlove模型的我國不同糧食作物的供給反應[J].農業技術經濟,201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