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樟個木虱(Trioza camphorae Sasaki )主要吸取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葉片汁液,嚴重時導致香樟落葉。試驗選擇10%聯苯菊酯水乳劑、5%吡蟲啉乳油、5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0.5%苦參堿水劑進行常量噴霧,試驗表明,5%吡蟲啉乳油2000倍液、50%啶蟲脒水分散劑3萬倍液防治效果較好。
關鍵詞:樟個木虱;若蟲期;化學防治;試驗
中圖分類號: S763.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6.030
樟個木虱(Trioza camphorae Sasaki )屬同翅目(Homoptera)木虱科(Trioidaze)個木虱屬(Trioza ),主要吸取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葉片汁液,使得葉片形成黃綠色凸起,隨著蟲齡增長,逐漸成為紫紅色至黑色蟲癭,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嚴重時導致落葉。
近年來,隨著大觀區美麗鄉村建設、“三線三邊”綠化提升工程建設和全民義務植樹的開展,栽植了不少香樟,樟個木虱也因此隨著香樟苗木的調入而傳入該區,個別年份局部香樟林為害較為嚴重,影響城市景觀。
1 試驗株選擇
試驗地選擇在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十里鋪鄉五里村礱街組香樟幼林內,位于E117°01′19.48°~E117°01′33.86°,N30°32′33.44°~N30°32′37.27°,海拔30m~38m,長380m,寬115m,林內共有香樟幼樹2600株,如圖1所示。
2 試驗設計
2.1 藥劑選擇
藥劑選擇10%聯苯菊酯水乳劑、5%吡蟲啉乳油、5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0.5%苦參堿水劑。
2.2 試驗時間與蟲口數清點
為了便于觀測防治效果,防治時間選擇在樟個木虱第一代若蟲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進行。在2齡若蟲期(4月下旬),被害葉被害處出現凸起,清點此凸起,為防治前蟲口數。防治后,至5月下旬(3齡若蟲期后)若凸起沒有轉變為紫紅色或黑色,或者凸起消失,則視為若蟲死亡,只要清點已經變為紫紅色或黑色凸起數量,即為未死亡若蟲數。將兩者數量相減,即為施藥蟲口減退數量。
2.3 施藥濃度
根據商品說明書推薦濃度范圍,選擇5種濃度,進行施藥試驗,如表1所示。
2.4 試驗株選擇
在試驗區內,隨機均勻布設試驗株和對照株,每種濃度施藥2株,重復5次。對照株5株,用于校正蟲口減退率。
2.5 施藥方式
使用清水,按照試驗設置的比例稀釋農藥,采用常量噴霧方式,對試驗株進行施藥。
3 試驗數據采集與處理
施藥前,在施藥株、對照株上選擇蟲斑(凸起)較多的枝條作為標準枝,清點標準枝葉片上蟲斑(凸起)數量,作為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于5月25日,清點上述標準枝葉片上變為紫紅色或黑色蟲斑(凸起)的數量,作為施藥后活蟲數。
4 試驗結果分析
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對表2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表4所示。
從表3、表4可以看出,不同施藥濃度的F=82.81541301> F crit(4.757062663),P=2.84274E-05<0.05,差異性顯著;不用藥劑F=170.514767> F crit(5.14325285),P=5.16838E-06,差異性顯著。
結合表2可以看出,內吸性藥劑防治效果要遠遠優于非內吸性藥劑,其中5%吡蟲啉乳油2000倍液、50%啶蟲脒水分散劑3萬倍液防治效果較好。
5 討論
樟個木虱的防治,關鍵在于加強檢疫,防止帶蟲植株進入;加強監測,要抓住防治關鍵期進行防治。就安慶市而言,應該在4月中上旬成蟲尚未出現時進行防治,以免防治后成蟲再次產卵侵染。
參考文獻
[1]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06):84-87.
[2]張國慶.災害管理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24-25.
[3]張國慶.節氣與生物災害防治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02):227-230.
[4]王慶前,丁德貴,周衛,張國慶.安徽省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情況分析與治理措施[J].植物檢疫,2006,(02):42-44.
[5]詹克敏,張國慶.淺議生物入侵及林業外來有害生物的預防與管理[J].安徽林業,2004(02):36-37.
[6]石再華,許紅玲,石懷綬,尹湘豫,張國慶,程從新.安慶市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成果初報[J].安徽林業科技,2006(03):4-5.
[7]張國慶.基于生態論的生物災害精細化預報理論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0):148-152.
[8]張國慶.基于TSE分析理論的林業生物災害精細化預報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20):155-157.
[9]張國慶.生態健康評價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47-248.
[10]張國慶.氣候變化對生物災害發生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01):320-323.
作者簡介:丁邦達,本科學歷,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