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寶梅
摘 要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于職業教育,體現在企業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培育“工匠精神”是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是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同時,“工匠精神”作為職業教育的精神價值引領,不僅是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的現實需要,更是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的時代呼喚。新常態下推進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應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培育通道;以專業實訓為手段,強化對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啟蒙作用;以專業課程為主陣地,將“工匠精神”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始終;以“雙師型”師資建設為支撐,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礎保障;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發揮“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以現代學徒制為紐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關鍵詞 新常態;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價值;培育路徑
一、引言
在2016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積極鼓勵企業,尤其是制造性企業開展定制化、柔性化生產,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我國首次將打造具有時代發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國家層面,并迅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回應和熱議。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表現出一系列的新常態特征,在經濟增速上集中體現在由過去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在經濟發展動力導向上,由過去的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產業結構調整上,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也是強國之本、興國之源,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上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然而,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瓶頸和挑戰。“工匠精神”作為制造業立足和發展的根基,促進我國制造業的騰飛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
二、“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
我國有著優良的工匠精神傳統,自古以來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戰國時期的工匠“祖師”魯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橋匠師李春、宋代紡織家黃道婆等都是我國古代優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獨到的工匠技藝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稱道和敬仰。同時,我國《論語·學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進乎藝,藝近乎道”,從傳統思想文化中能夠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國源遠流長。“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范疇的內容之一,是一個國家和企業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對其內涵進行準確界定尤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內涵之前,首先要對“工匠”一詞有科學的認識。按照現代觀點來看,工匠與工業文明緊密相連,是指適應和滿足工業文明發展所培養的掌握專門技藝、技能和技術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與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狀態。從廣義來看,是指社會勞動者在其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價值綱領,是其職業價值觀、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的集合體。狹義來講,“工匠精神”是以技術技能型人才為首的工匠勞動者對于產品品質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工作執著、崇尚精品、追求極致的職業精神。
三、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一)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僅依靠職業院校自身的力量難以達到,需要調動多方的支持與協作,尤其是以企業為代表的產業界各方主體的支持[11]。盡管大部分職業院校建立了仿真實驗中心或模擬生產中心,但這種虛擬化的操作環境與企業的實際生產存在著一定差別,要想真正的讓受教育者體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進一步參與到企業實際生產和產業運營當中。對此,為了有效促進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應加快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切實將工匠精神與技能教育、企業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來。從發達國家的工匠精神培育來看,德國雙元制在勞動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規定受教育者要想成為合格的技術工人,必須接受為期3年及以上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職業技能考核后,還需要進入工廠做3-5年的學徒,在學徒期間表現合格并通過技師資格考試后,才能獲得相應的技師資格證書,這也是正式上崗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德國在對技能型人才考核時,除了基本的職業技能以外,還十分重視受教育者在職業素養、職業品德、團隊意識、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無形中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受教育的自身素養。
(二)以專業實訓為手段,強化對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啟蒙作用
專業實訓在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職業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的主流形式。眾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經歷長期的過程,并且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個人素質,需要經過不斷實訓和實踐錘煉,在此過程中只有讓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才能掀起對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對此,職業院校需要從專業實訓入手,將工匠精神培育與實訓教育緊密結合,切實發揮專業實訓教學對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啟蒙作用。一般來看,職業院校所開展的專業實訓通常是以單門課程為載體進行的,這種實訓方式不僅實踐性較為突出,而且也較為容易實現,教師一般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直接開展,但這種實訓教學形式也存在著一定的薄弱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學科知識間的交叉融合。隨著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現出復合化趨勢,職業院校應相應地將多門相近的課程進行整合與交叉設計,以課程群的形式開展專業實訓,培養“工匠精神”。
總之,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工匠提出的素質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個社會對職業有分工不同、無高低貴賤的深刻認識。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新常態背景下,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尤為重要。因此,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現實要義,多途徑、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技能水平,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曉云. 工匠精神該怎樣煉成――訪北京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趙志群[N]. 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03-26(003).
[2]董奇.“互聯網+”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J]. 當代職業教育,2016(1):1.
[3][12]王麗媛. 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 職教論壇,2014(2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