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小貴
摘要: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再適應現代小學語文的教學。在此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讓學生更愛學習語文,成為了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就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做出了簡要論述。
關鍵字: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課堂;優化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這是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只有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模式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想要通過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來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思考與學習,也離不開教師創造的溫馨學習氛圍。所以,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進行論述。
一、創建溫馨學習氛圍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過往教師是課堂獨奏者的身份已經一去不復返,課堂的主角已經變成了整體學生。這時候,就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學生做到亦師亦友,進而,建立和諧、平等、民主、自由的課堂環境。當老師可以確立平等對話的意識時,才能讓學生有一個溫馨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教學《寓言兩則》中的《南轅北轍》時,筆者在課堂上甘居幕后,把課堂時間充分留給學生,在溫馨的學習氛圍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理解閱讀課文。當然,這并不是要放任自流,而是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因此,筆者讓學生兩兩分組,進行分角色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且,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后,筆者提出了問題:你想對那個要去楚國的人說什么?以此來引發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思考。這時,有個學生就說到:“我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小伙子你很有想法嘛,地球是圓的,堅持下去,一定能到楚國的。”從學生的回答問題的語言風格就可以看出,筆者在課堂上給予了學生一個溫馨的學習氛圍,能夠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有想法。可見,通過創建溫馨的學習氛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誘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新型課堂下,實現高效成為一線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那么,怎樣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高效,筆者認為要有效地誘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但是,在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注重課堂提問,以問題來導入;其次,問題的設計必須從教學實際出發,緊扣教學內容,且有明確的目標性;第三,問題要由淺入深,分層次設計,要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可以逐步提高。下面,筆者將以設計問題要由淺入深,分層次設計方面進行論述。
例如,在《七顆鉆石》教學中,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問題,如下:
1.文章中是怎樣描寫大旱災的?
2.小姑娘的水罐經歷了多少次變化,每次變化都是怎么樣的?
3.是什么力量讓水罐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
筆者提出的前兩個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而第三個問題就比較考驗學生的語文素養了,能否在閱讀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關鍵點就在這里了。那么,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來誘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自主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反復閱讀課文內容,尋找重點,通過自身努力來得到問題的答案,從而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見解。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問題誘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是卓有成效的。
三、用多媒體創造情境
在網絡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進行教育教學,以求在教學效果上可以更上一層樓。同時,對于三年級語文的教學來說,用多媒體創造情境進行教學,無疑是事半功倍的。因為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而創造情境正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使學生更愿意、更容易的學習語文。
例如,在教學《嫦娥》這首古詩的過程中,筆者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造了直觀形象的情境。如:“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場景,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看。又如后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筆者不僅利用動畫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形象,還給學生播放了嫦娥為什么會偷靈藥的前因后果。這樣一來,學生對于《嫦娥》這首詩的“前世今生”便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在學習詩歌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用意時也就能更加駕輕就熟了。因而,通過多媒體創造直觀的情境來讓學生接受所學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還有助于學生記憶所學知識,而且,在教學效果上也取得了良好成績。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的優化是教學的必經之路。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獨立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小學課堂的優化改變了以往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講臺上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學生在課堂下神游太虛,夢會周公的尷尬境地。同時,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可以切身體會到我國文化千年傳承之魅力。當然,小學語文課堂的優化要符合學生自身特點,從實際出發,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
[1]姚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J].課外語文,2017(07).
[2]陳康.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J].中華少年,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