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少會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從來不愿也不許學生對此有所懷疑;而學生把老師的答案奉若“至寶”,根本不會去懷疑,更不要說提出質疑了。筆者認為要學好小學語文,學生的質疑能力是不能缺少的能力之一。質疑能力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源泉。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總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問題,而提出問題,則要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能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故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失為學生獲得這種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民主氛圍。
要讓學生愿意質疑,必須堅持教學民主的原則。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勇于發表意見。首先必須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過下列途徑可鼓勵學生起疑: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質疑,就要努力創設一種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范。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期望越高,學生成功的機率就越大,教師的信任可以化作進步的動力。相反,冷嘲熱諷、不恰當措辭則會扼殺學生的上進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不能橫加指責,一定要持寬容態度,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歡迎質疑。惟有如此,學生才愿意質疑,敢于質疑。要讓學生敢問,首先是要克服自卑的心理。即使自己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深處,教師也要先給予積極的鼓勵,贊揚他敢于發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坐下。教師鼓勵與寬容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力量,讓他們敢于表現自己,愿意主動地展現自己的個性。
二、教給預習方法。
要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質疑能力,首先必須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文從字順”的基礎上。這就要求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培養他們尋找出不理解之處進行質疑的能力。教學課文之前,安排時間讓學生預習,并針對預習提出要求:邊讀邊想,嘗試讀懂課文,有什么詞不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問題,做上記號等。明確的要求提高了自讀的效率,促使學生把“讀”和“想”結合起來,把讀引向深層。自學中要求學生將初步自主探究課文過程中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提出有困惑、有異議的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預習中學生的質疑能營造新的學習氛圍,為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鋪墊。
三、創設“問題的情景”。
在初讀課文階段,著重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因為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教學《海上氣象員》一課,我板書了課題,向學生提問:“什么是氣象員?”學生答:“預報天氣情況的人就叫氣象員。”在學生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紛紛提出疑問:“誰是海上氣象員?為什么說它是海上氣象員?這位海上氣象員是怎樣預報天氣情況的?”問題的提出在學生們的腦子里留下了懸念,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性趣,都希望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學生探索課文的積極性。
四、進行激烈辯論。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它包括: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的質疑行為,實際上就是一種與文本的對話行為。而師生間和生生間的平等對話,則是一種建立在師生關系平等和諧基礎之上的,強調通過對話式的交流或感悟,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由發展的教學方式。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平等對話,使學生在質疑中成長,在質疑中收益。
五、實施啟發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于教師相信學生,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正確地結合起來,辯證地處理好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閱讀、討論、歸納問題等,使學生少走彎路,從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這就是注意了內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學中,一般是內因起決定作用,采用啟發式教學就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內在學習需要、學習動機。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自然,這“憤”、“悱”狀態可以由教師根據經驗來猜測,也可以通過觀察來判斷,與這些途徑相比較,由學生質“疑”則更為直接、準確。課前學生的“疑”能使教師實施啟發式教學有的放矢,講在點子上,啟之能發;課中學生的“疑”能使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課后學生的“疑”有助于師生總結教與學的成果,或拾遺補缺,或啟發學生舉一反三,把學習行為延伸到課外。
六、全面提升能力。
“五個手指,有長有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質疑能力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個差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方面的,也有遺傳方面的;有知識積累方面的,也有行為習慣方面的;有學校方面的,也有家庭方面的……因此,我們要根據這些因素,想方設法取得各方面的支持,以求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小學生的課堂質疑能力不再缺失,為小學生成為一個愛思考、會思考、善思考的創新型人之才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質疑能力需要教師的激發引導,培養訓練。應在實踐中抓住契機,開啟學生好問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一方面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做到隨機應變,伺機指導,并有不斷創新的開拓精神;另一方面必須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質疑的時空條件與學習氣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既樂于質疑,又能夠善于質疑,其質疑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