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學究竟難在哪里?如何有效應對?本文根據試驗研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大策略。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教學翻譯難題應對策略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部分明確了高中學生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應該在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其中“感受﹒ 鑒賞”目標是這樣闡述的:“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 “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按照2017年的考試說明,古文閱讀仍然定位于“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并且仍然限于傳記類文本,2014年全國新課標Ⅱ卷題型為考查單音節實詞、斷句、文章內容分析和概括、翻譯四個小題。2015年新課標Ⅱ卷、2016年新課標III卷則固定為斷句、古代文化常識、文章內容分析和概括、翻譯題。也就是說,和2014年相比,古代文化常識判斷取代了實詞考查題。同為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2016年比2015年相比,考察的范圍更廣,也更細致。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備考過程中,必須要向教學內容的廣度和作答的精度進行擴展。
然而事實上,我們在更集中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文言文的教學中,深感艱難:教師很努力,文言課堂卻沒有活力,教學效果也不佳,且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學生過不了翻譯關。
鑒于此,我們確定了把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難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
課題小組首先把附中教師的文言課堂教學現狀作為研究的立足點,從微觀的角度把握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與需求,探尋高中文言文教學更有效的模式,力爭突破翻譯難題,消除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隔閡感,讓學生成為文言課堂的主人,從而實現文言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
目前我校的文言文教學課堂模式比較固定,基本上采用教師逐字逐句講解,學生聽和記的傳統授課模式。我們通過對昭通學院附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為期一年半的研究,確立了與傳統模式區別很大的文言教學新模式,主要采用獨立自學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課堂模式,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聽教師翻譯變為學生自己翻譯,從而更有效地解決翻譯難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大策略:
策略一 獨立自學:解決基礎問題
高中階段,許多語文教師把文言文的預習工作放在課后,希望學生自覺完成。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原因有二:客觀上,學生的課余確時間有限,當在其它書面作業和預習課文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選擇預習課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其二,沒有主觀意愿,因為翻譯的難度大,許多學生自然失了興趣。因此,我們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將文言文的預習(即初步學習)放在了課堂上,給足學生時間,讓他們通過朗讀、查閱資料,結合注釋,自己解決文中60-70%的文句的翻譯。并把不會的勾畫出來,放到課堂討論環節中去解決。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了時間的保障,學生自己學習的主動性明顯增強。從實際效果來看,也能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即解決60-70%的文本翻譯問題。
策略二 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完成自學任務之后,進入文言文學習的第二個階段:合作學習。這個階段主要有三個環節:首先,是組內交流,各自把自學階段不會的字詞和句子提出來,小組內共同解決;其次,小組把大家都不會的詞句寫出來,提交班級討論解決;最后,全班一起解決翻譯中的共同性問題。
在實驗中,我們驚奇地發現,學生在此階段表現出來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估計和判斷。絕大部分問題都能在這個階段得以解決。
策略三 課堂檢測:解決積累問題
文言教學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是文言重點實虛詞的積累。我們以為通過教師反復講解就能幫助學生鞏固,但是長期以來的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在此次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把及時檢測作為解決翻譯難的一個策略,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調查學生,我們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因為主觀上希望通過檢測,學生在課堂上會更加認真。而客觀上,通過對重點實虛詞、句式、難句翻譯的測試,進一步強化了記憶,自然也就提升了積累文言詞匯的數量與質量。
毋庸置疑,文言文教材作為審美載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流淌著民族文化的血液,聯結著中華兒女的心,是我們漢民族的文化之根。學習文言文就是要學習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精神,呵護炎黃子孫圣潔的心靈和智慧的大腦,以一種審美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因而文言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更深層面的意義: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促進學生審美心理的成熟。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通過課堂變革,通過有效的策略使學生逐漸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進而能自覺閱讀一些經典文章,既可以提高我們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又能彌補審美主體的不足,進而幫助學生修身養性,提高個體做人與為文的品位。
作者簡介:
夏曉華 云南昭通學院附屬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