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飛
摘要:創新能力是通過創新活動所獲得的創新成果的能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行探究式學習,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為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生物 學生 創新能力 培養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教學的方向逐步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邁進。在校教師也應該認真領會生物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讓每一位高中學生都能在生物課的課堂上真正感受到教育體制的變化。傳道授業解惑乃為師,教師在教授生物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學生能力的開發,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有問題才有思考,問題是思考的基礎,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在人的認知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或者是現象,并且通常會產生疑問、探求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激發人的思維,不斷地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產生的,高中生學生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時,可以根據生物知識的特點,選取合適的方法,營造一個問題情境,通過生物學生師設置的問題激發學生思維,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學生師就要把創新教育的觀念寓于生物教學的始終,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營造創新型學習環境
生物課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更多的把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營造一個愉悅民主的氛圍,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保證學生在一個最佳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活動。當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結論所得并不在預設范圍內或者并非在教師期望的軌道上,教師也無需強行灌輸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樣不僅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并能夠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討論。鼓勵每一位學生都積極發表意見,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夯實學生基礎
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面對新問題,學生能夠運用已學的生物學知識進行解決,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了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同時還激發了更大的興趣使其投身于生物學科的學習之中。
高中生物教師在講課時,要做到能夠與學生交流互動,避免出現整堂生物課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的局面,致使生物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一直在聽教師講,自己不會動腦思考。為了讓教與學結合起來,生物課堂的氣氛不再沉悶,使其真正活躍起來。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學會聽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與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會根據學生的感受,而產生新的想法,更利于生物教師的教學。例如生物教師講“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內容之前提出:向日葵為什么總是圍著太陽轉?為什么含羞草碰一下就會合上?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激發出來,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于生物知識的鞏固,有大部分都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使學生了解思維加工對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把知識記牢。記憶知識的方法有很多種,生物教師要把經常用的且有效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用對自己有效的、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通常情況下,學生學了一段時間后,教師就要求學生做相關的練習題,通過做練習題,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注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四、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生物課程離不開實驗教學,實驗的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具體的實際操作和必要的技能技巧,還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實驗材料力求創新
實驗操作的前期準備每個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同時鼓勵學生自備材料作為選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種材料所得出的結論也會略有差異,在反復進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熟練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最后的歸納總結階段,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歸納。對于自導自演的實驗過程,不僅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們的成就感,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操作方法步驟的創新
對于生物課程中的實驗操作,書本上會有詳細的方法介紹,傳統的教學法便是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直至最后得出與書上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并非不好,但是卻毫無新意可言。老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指定書目,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資料,并巧妙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方法和步驟,即便沒有成功或結果不明顯,就算沒有得出預想的結論,也是一次難得的嘗試機會,畢竟只有真正實踐過,親身體驗過,才有發言權,與此同時還可以極大地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另外,學生在做生物實驗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導,教師輔助,盡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不斷發掘自身的內在潛能和爆發力。
五、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抽象的但又實質化的過程。創新的基礎就在于知識能力的掌握與實踐活動的鍛煉。因此,單純的知識教學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用幾乎甚微,需要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共同促進。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操作較為簡單便捷的就是進行生物實驗。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實驗,很多是具備實驗條件的。比如在學習微生物知識點時,可以通過實驗活動制作腐乳,用保鮮膜包裹鋪有粽葉的豆腐,等待毛霉的生成,并在毛霉生成之后加入鹽以防變質。在這個制作過程中,通過實驗學習微生物毛霉的生成過程。以真實的實驗,主動動手操作活動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對實踐創新的追求,也能激勵學生進行自我實踐,培養實踐能力,促進創新能力的基礎鍛煉。本文主要探討了在高校創新型人才缺失的現狀下,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學生被動獲取知識;高中以升學率為教學基準;教師忽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主動性差等。針對此,學校要認真制訂專業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個性發展;促進教學模式多樣化;創設情境,創造想象空間;使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等。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校與教師方面不能急于求成,要加強在教學的每一環節中的創新能力培養。
總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生物教學的傳統思維模式也需要有所改進。倡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引下積極參與到實踐中來,鼓勵質疑、提倡創新,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與摸索中,感受生物學的魅力所在。提高創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即見成效,它需要循序漸進并長期堅持,這樣才可以取得一個較為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