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筠 苗蘭弟 安宏科
摘 要:高速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課程是交通土建大類、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下“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本文分析高速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課程的教學基礎,依托“互聯網+教育”的優勢,將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實踐表明,通過創新型教學改革能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專業教學的優勢,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互聯網+” ;教學改革;創新
“互聯網+”就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1]。作為一個科技行業的時髦新詞,“互聯網+”已經徹底取代了互聯網思維,成為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新標桿,而作為職業教育這個領域,各個院校也在不斷的融合推進“互聯網+”的概念,其本質是一種新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管理體制、運營機制、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模式、培養計劃、師資力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各個方面,核心內涵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2]。
一、課程建設基礎
(一)重構課程結構,強化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通過多次對施工、維護企業實地調研,合理選擇課程內容、及時更新施工工藝技術,對高速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課程模塊進行整合和調整,將課程設計為六個學習情境:高速鐵路軌道構造、雙塊式無砟軌道施工、板式無砟軌道施工、高速鐵路道岔鋪設施工、跨區間無縫線路鋪設施工、高速鐵路軌道養護維修。
(二)完善教學設計
根據設定的學習情境,劃分項目、確定任務、進行詳細教學設計,明確任務需要課時、授課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模式、實訓操作項目、學生成果形式等教學設計,從而完成各學習情境需要達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方法目標。
(三)建設精品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而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的教材缺乏專業性和實用性。課程團隊通過長期的企業調研,結合鐵路建設規劃和學生能力需求,與施工維護企業人員聯合編寫了《高速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教材,并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該教材能緊密結合施工現場的新技術、新工藝,強調實用性和適用性,能更好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師和學生使用過程中反響不錯。
(四)完善實訓基地建設
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是專業課程完成理實一體教學任務、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必不可少的環節,課程團隊依據高速鐵路工區、高速鐵路精調實訓室、鐵路軌道養護實訓室、軌道模型實訓室、結合教學設計,設定相關理實一體實訓任務、并完善實訓任務內涵建設,構建了分層次、多面向、課內外一體的實訓教學體系。
(五)創建優秀教學團隊
近年來,教學團隊與企業緊密聯系,參與了大西客運專線、京滬高速鐵路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施工、監理工作,完成技術服務二十多項,團隊成員主持參與了省級項目、院級項目近15項,獲省級以上教科研獎勵2項;獲院級教學成果3項。通過長期的教學“傳、幫、帶”、多次現場調研,形成優秀的教學團隊。
(六)整合教學資源
教學團隊在以上幾個方面本著邊研究邊建設、邊總結邊提高、邊改革邊實踐的方法,加強施工動畫、教學視頻、多媒體課件、授課計劃等教學資料的整理,結合施工圖紙,使得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料不斷完善、齊備。
二、課程利用“互聯網+”教學改革模式:
(一)利用藍墨云班課進行課堂互動
藍墨云班課是教學團隊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學互動平臺,可以進行小組任務布置、頭腦風暴、答疑討論、課堂測試、投票問卷等方式進行翻轉課堂學習,讓學生將實訓工區結構圖片、視頻學習后的關鍵工序精度、結構組成等學習成果定時上傳,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同時教師可以方便及時的檢查學習效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學效率有所提高。
(二)利用網絡課程平臺實現資源共享
教學團隊在智慧職教平臺上創建了高速鐵路軌道施工與維護網絡課程,學生可以根據教學任務進行網絡課程連續性學習,課后參與網絡教學考核。網絡平臺學習過程和課后考核結果也會被計入課程平時成績,是作為課程成績最終考核的一部分。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多媒體成果制作
根據教學設計,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成多種教學任務,任務提交的形式有施工工藝PPT匯報、制作結構模型、完成結構模型工藝組拼視頻、現場結構施工工藝圖、設備操作視頻等模式,這些任務模式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思考、鍛煉計算機軟件操作技能、培養其創新意識、體會成果的喜悅,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網絡媒體應用能力、專業技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四)利用互聯網技術試點專家現場教學
專家參與教學是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重視專家參與教學的作用,增強專家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是提高土建類專業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3]。本課程與多位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企業外聘專家現場連線,進行無碴軌道施工實地教學,讓學生了解施工現場、施工工藝、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通過以上多媒體、網絡互動互聯方式,在教學過程實施上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模式,在課程改革創新中,重視學習過程,積極推行“四個轉變”——以行動導向為主導,詳細制定項目任務書,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式授課,實現灌輸向互動傳授的轉變;以學習小組和實驗團隊等,實現個體學習向團隊合作學習的轉變;以課程小論文、施工交底書和課外科技創新等,實現被動向主動學習轉變;以開拓“問題”為導向的實做項目,實現繼承式向研究型學習的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以“教”促“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建構性特質,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通過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實現了從單一課程考試定成績向學習全過程考核的轉變,即實現了“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彭云迪.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13
[3] 王文鑫.高職土建類教學改革中的創新教育實踐[J]江西建材,2016.17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方筠(1974 -),女,陜西安康人,碩士,副教授
基金項目:
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編號SZJG-1614,規劃課題“交通土建類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職業精神、專業技能的融合培養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