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基礎教育工作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身為一名英語教師,不僅要教好學生的英語知識,更應該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恰當的德育滲透,幫助處在青少年的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將來做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工作;德育培養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所以德育教育應該貫穿于每一學科,特別是英語教學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當然,這種教育不能是簡單、空泛的說教,而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使之貫穿其內,滲透其中,巧妙結合,有的放矢。在教學活動中,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有關外語交際活動,通過英語訓練培養學生的英語及日常交際能力,還要促進學生的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取得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德育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日益文明,初中生的德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某年重慶市英語中考作文埃及千年神廟驚現“丁錦昊到此一游”的中文涂鴉,一個網民將當場拍下的照片上傳微博,微博一天內就被轉發超過7萬次,引發網絡熱議。這一舉動讓國人蒙羞,也體現了德育工作的緊迫性。 現在的德育工作大多缺少具體,呼吁學生們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忽視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如何從我做起,如何從現在做起,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味的強調道德高度卻沒有注重細節。結果就是,現在的學生在處理具體事務時會感到迷惑,沒有明確的方向性和道德指引。正所謂成才要先成人,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好的行為習慣。初中英語教學占用了學生較多的時間,因此,是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
有人說,教英語就是教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樣的說法是非常片面的。英語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學科, 同樣擔負著德、智、體、美諸多教育的任務。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運用教材,讓學生們在輕松自然的學習氣氛中培養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以便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不斷提高。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創造和諧的德育環境
在教學改革的趨勢下,英語課堂要進行德育滲透, 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德育環境。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快樂的學習,創造誠實、寬容、助人、合作、勇氣一系列民主氛圍。教學中要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老師要以身示范、言傳身教來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使學生健康成長,共同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氛圍。更多設置問題情境 ,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使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收獲快樂, 感情得到熏陶, 品德得到發展, 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二)身正為范,教師起到榜樣帶頭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形成起到正面影響。美國學者所羅門教授說“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老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韓愈在《師說》中對教師的定義“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多么重要的影響。英語老師作為學生在校時間陪伴較長的人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注重自身儀態,穿著得體,對學生審美觀的建立起到積極作用。在日常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引導,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挖掘英語教材中豐富的德育資源。
英語教材的課文內容自然滲透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教材中豐富的思想內容 ,能否充分獲得利用 ,主要靠教師深入鉆研教材 ,認真挖掘教材潛在的德育因素 ,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育于英語語言教學之中。
1.運用英語的日常用語,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初中英語課本里的日常用語,大多是選自西方人在日常交往中的文明禮貌的習慣用語,它們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自然美、道德美。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 !”“Sorry.”“Excuse me. ”“ Thanks a lot.”等禮貌用語,是學生學習英語最初接觸的內容。這些禮貌用語,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使學生自覺摒棄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語言,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個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
2.通過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學仁愛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6 Topic 2中會講到明十三陵, 應該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鼓勵者、參與者。利用百度搜索明十三陵的相關視頻,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感受,使他們進一步了解了我國的歷史,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處處可以進行德育教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善于把握時機,恰當的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堅持不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達到教學和德育的完美結合 ,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德育滲透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會有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4-25
[2]朱洪秋著 《中小學德育管理操作實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 67,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