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藝 肖冰 黃悅 周瑩 吳嘉敏 丘淑嶺
摘要:本次研究聚焦到華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與臺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期望與滿意度。在前期運用引入SEM模型建構對滿意度進行多層次分析的基礎上,本文以親身體驗為情感依托,以統計得出的學生滿意度問卷數據為理論支撐,以人才培養的文本方案為事實依據,展開兩專業的比較研究。結合與我校專業有第二校園經歷的學生的訪談,把自己在專業培養過程中的體會和思考梳理出來,以此為據,描畫我們所向往的大學,為本專業的發展提供基于學生體驗的第一手材料。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學生滿意度;學生期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38-0069-04
一、前言
黨中央、國務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決策以及廣東省全面建設高水平大學的要求,督促社會各界、省市高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這樣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專業,一直以來因學科特點的限制,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交流僅限于中國大陸的高校,發展現代化、國際化問題亟待解決。
作為華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以下簡稱思教專業)的本科生,我們對母校懷有深厚的感情,希望這個專業能在教育改革中抓住機遇。為此,我們乘著華南師范大學(以下簡稱華南師大)交換生項目的東風,開展了長達1年半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與臺灣師范大學(以下簡稱臺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專業已經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交換生項目。我校思教專業的學生在臺灣師大的第二校園經歷與分享讓我們靈光一現:相似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同樣的作為懷揣“師范夢”的莘莘學子,兩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或許可以來一場深度的切磋與交流。因此,我們以親身體驗為情感依托,探索分析兩專業學生在專業培養過程中的體會和思考,以統計得出的學生滿意度問卷數據為理論支撐,以人才培養的文本方案為事實依據,展開兩專業比較研究,描畫我們所向往的大學。最終希望能夠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可行的優化意見,促進兩岸兩專業的交流與發展,為全面提升兩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獻計獻策。
二、SEM模型因子分析結論
本研究引入SEM模型,通過因子分析并建立模型的方式,分析何為影響學生對人才培養方案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并據此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建議。
由因子分析得出本調查含有三個因子:(1)學生對課程設置滿足需求方面的滿意度;(2)學生對課程培養理念的滿意度;(3)學生對課程設置結構合理性的滿意度。參數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影響學生對人才培養方案滿意度的關鍵因素是“課程設置滿足自身需求”、“課程設置反映社會需求”等反映學生對課程設置滿足實際需求的滿意度上。
由因子分析的結果繪制SEM模型圖如圖1。
三、問卷及基本訪談的結果與透露的學生期望
為了了解兩專業學生對專業的整體滿意情況,我們對其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反映了幾個有趣的事實,同時我們對基本訪談中兩專業學生所提出的本專業的期望進行了梳理。
1.“起跑線不能決定結局”。我們常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在這次的調查研究中我們驚訝地發現,“起跑線不能決定結局”——華南師大學生滿意度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呈現逐漸上升的態勢,而臺灣師大學生的滿意度則反之(見圖2)。結合訪談資料我們認為:由于華南師大思教專業的生源并非全是第一志愿,加之低年級學習壓力大,學生主觀上專業滿意度較低,而隨著培養方案的實施和學習體驗的增加,高年級學生逐漸增強了專業的認同感。而臺灣師大對高年級學生實行了分流,受訪的非師培生普遍表示專業需求與實際所學不夠吻合,由此我們推測這是認同感呈下滑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學生眼里的“小型社會科學院”。相似的“小型社會科學院”同時出現在了兩專業的課程設置結構中。兩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都設置了經濟、政治、文化、哲學(法律)四個模塊的專業課程,這么豐富的課程“菜單”卻讓學生直言“吃不消”,認為課程太雜、太多,可以作出適當的刪減。在受訪的學生看來,“樣樣通不如一樣精”。平行結構為主的課程設置運用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難免導致學科教學內容比較淺顯,課程結構前后銜接不足。或許,臺灣師大部分課程的進階設置值得我們借鑒,如設置“哲學(一)”及“哲學(二)”、“民法(一)”及“民法(二)”等,為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深化課程知識的優質課程。
3.自由開放的校園氛圍從開放選課開始。在臺灣師大公領系,部分專業選修課是沒有學期限制的。在保證課程達到基本素養要求的基礎上,讓學生依照自己的生涯規劃、課外興趣走:有些人要提早畢業,有些人為申請交換留學而提早把課補完……如此,學生的開放選課為他們的人生道路選擇提供了很多可能。“……(學生到了)大三才對一些社會性的問題比較有反應,或是比較有批判能力,這都跟開課有關系,所以很早就開放給低年級跟外系修并沒有不好,而且就是教師好大家就來修,很正常。”(臺灣師大公領系大四學生C)另外,該系還開設了自由選修課程,學生們可以在學校的各個學院間甚至是各個高校間“走街串巷”,不僅可以感受到不同學科的學術魅力,發展多元的、跨領域的能力,還能通過不同的課堂組合領悟到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對于華南師大而言,以國際事務交流處為橋梁,傳遞眾多交換項目的信息以期迎合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而適度的資助更是“第二校園”夢想火箭的助燃劑,減輕費用之舉無不彰顯出華南師大人文關懷的氣息,對于學生來說,第二校園的獨特經歷和學習體驗更是滋養了自身的人文底蘊。
四、深度訪談透露的學生期望
1.“走出課室,融入自然”。談及難忘的課堂教學形式,兩位受訪者的回答都表達出對兩校的戶外體驗課程的偏愛。交換生A在回顧華南師大某門哲學課程采用“草坪漫談”的課程形式時動情地評價道:“師生圍坐在草坪上漫談哲學與人生,感覺那一節課就像千百年前哲人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一起進行哲學智慧的碰撞。那一天,暖冬里的陽光正好,教師拋出‘什么是美好人生的哲學思考,同學之間的答案或許沒有達到所謂哲學上的高度,但是這樣的一種課堂形式卻讓我們每個人如沐春風。”(交換學生A)告別諸多限制的課室桌椅,告別電子屏幕和智能手機,余暉輕柔地斜灑草坪,仿佛也在細聽師生之間輕松地交流對美好人生的看法,這樣的課堂形式自是令人倍感溫暖與新奇。同時,戶外體驗課程給學生帶來的感悟往往是一針見血、直擊人心的,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影響出乎意料地深重。在臺灣師大《少年犯罪心理學》選修課上,學生B得到了參訪當地少年觀護所的機會:“觀護所里都是8歲到21歲的青少年,統一的無神的表情。印象最深刻的是貼在墻壁上的一個少年的書法作品‘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這節課之后其實更加堅定了我選擇教師職業。教師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在價值觀上引導學生,在學生即將誤入歧途的時候對他們加以幫助……或許這是教師存在的更大價值。”(交換學生B)
2.“這是愛的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幾乎是每位師范生都聽過的名言。可究竟何謂“學高”和“身正”呢?在學生A的訪談中我們似乎尋到了答案的蛛絲馬跡。“我在臺灣師大最喜愛的一門課程是公共政策。這門課的老師是一個外聘的公務員,從他口中你會聽到許多關于公務員之間的軼事,喜愛這門課的原因也在于老師的個人魅力,盡管每天在官場上和各色人物打交道,但是老師能夠做到與書為伴,對他來說讀書是一種閑暇時光的最佳賞賜。公共政策的理論知識在腦海中逐漸褪去,但是他說過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樣一句話激勵著我到現在。”(交換學生A)教師用正能量的語言及生動的形式,讓學生在直面現實社會的復雜性與品味生活這本活的教科書的過程中保持心靈的平衡,字里行間傳遞的是一種“以生為本”、“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感受生活中的美,應該作為大學課堂永恒的主題。“我還記得在華南師大選修了《美學原理》這門課,老師讓我們自制禪繞畫,希望我們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許多同學潛心制作,在快節奏的生活里摒棄俗務,與一盞熱茶、一只畫筆度過一個靜謐的下午。最后的成果展示,老師引導同學們彼此欣賞對方的畫作,去傾聽他人的創作理念,于是你發現,‘感受生活中的美不只是禪繞畫本身了,每一個創作者是美的,每一個聆聽者是美的。”(交換學生A)這些都是兩個專業的教師對學生愛的教育,教育是讓人感受到希望,是融進生活點滴、感恩生活的饋贈,是體會人間的真善美。
3.“紙上得來終覺淺”。臺灣師大公領系深諳唯有提高實習課程的質量與數量方能真正提高師培生的教育實踐能力,促進師培生向合格教師的轉變。在學校很多系都無法堅持讓大四的學生邊學習邊實習的情況下,始終堅持為學生配置指導教師,定時進行全面的指導及反饋,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學實踐平臺。抱著同樣的教學初衷的還有華師思教專業,除了開設一系列的教師教育類課程外,注重“以賽促學”,兩名交換生均表示作為參賽選手近期在認真準備學院將要舉行的師范技能大賽,在比賽前期與同學共同備課、分享素材、交換意見,對提高師范技能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即便如此,兩位學生仍然表達了對本科階段增設教育實踐類課程的希冀。只有真正地走進中學課堂,才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真正教師的差距,才能得到最真實的反饋。
4.“公民咖啡館”。臺灣師大設有“公民咖啡館”這一課程形式,參考的是“世界咖啡”的教學模式,通過小組輪值當桌長進行線上議題的討論。在進行討論的前期,小組必須閱讀相關文獻,以期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做好組織討論的工作。“總體來看,由于每個小組都會有輪值的這一份責任所在,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積極性,并且到后期,同學之間會互相評論對方的觀點,這種討論不是你一來我一往便戛然而止,或者說為了應付所謂的布置任務,更多時候你會看到一種滿腔熱忱和對刨根問底的追求以及表達自我觀點和立場的堅定。在‘公民咖啡館可以看到同學們對于最新時事問題的自我思考,以及老師對于每次討論的持續關注和點評,因此可以說已然從一種課程任務逐漸地轉變成對課堂問題交流的自覺。”(交換學生A)“臺灣師大基本上每門課都有Moodle平臺,學生可以經常在討論區與教師進行線上交流。(交換學生B)兩校兩專業在課堂形式方面都有其獨創的及普遍的亮點。從交換生的話語中我們了解到,臺灣師大課堂形式相對簡單輕松,課程的線上線下交互學習系統較完善;華南師大注重學理性、理論知識的積累,知識的難度與深度較為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發展規律。兩專業皆注重分小組討論、合作,著力培養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的責任意識,最后通過小組展示的方式在課堂有所呈現。即便同樣都是分組,兩專業也存在一些差別,訪談者曾客觀而直率地表達了華南師大可以努力的方向:“從硬件設施來說,華師課室的桌椅固定,因此在討論上很難有比較適合的討論集群,大家也傾向于就近討論,流動性上相對欠缺。臺灣方面由于是一人一桌一椅,因此在討論時大家更喜歡聚在一起,桌子之間的搬動也相對容易。”(交換學生A)如此看來,新型的探究式合作學習模式不僅需要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還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設施。
五、更好的專業愿景
(一)我們想對華南師大說
1.實現“跨越”,給予學生更多選課的自主權,感受不同高校、不同學科的魅力。興趣是我們學習的動力與老師。我們希望,在整體培養方案設計當中,華南師大能借鑒臺灣師大設置自由選修課程,放寬選課限制,實現跨年級、跨專業的選課;建立高校聯盟,實現跨高校選課,讓學生感受不同校園帶來的學術魅力。
2.試開“公民咖啡館”,師生線上共話事,促進師生的良性互動。網絡交流平臺的建立是當前“互聯網+”時代下教學發展的前進趨勢。參考臺灣師大的“公民咖啡館”與“世界咖啡”的教學模式,通過小組輪值當桌長進行線上議題的討論,師生在線上自由發言,增強師生的良性互動,創新師生學術交流的新形式。
3.對接中學政治教學,實現學術性與實用性的協調統一。將來的我們是要走上三尺講臺的政治教師。我們希望在大學的所學能夠與將來的所教更好地對接,讓我們的所學更“有效”。在不斷追求專業知識的同時,希冀有更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鍛煉自身的師范技能,不要讓我們所學的知識成為“一盤散沙”,而是能夠學以致用,實現學術性與實用性的協調統一。
(二)我們想對臺灣師大說
1.適度增加教育實踐類課程,建立完善的師范技能培訓體系。根據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析,臺灣師大受訪學生普遍希望增設教育實踐類課程。在師范技能的相關課程上,臺灣師大可借鑒華南師大完善相關課程形式,以教學理論課程為基礎,逐步過渡到微格實踐,并通過系列師范技能比賽“以賽促學”,檢驗學生的教學能力,形成完整的師范培養機制。
2.權衡課程的天秤,逐步完善非師培生的課程。在訪談中,臺灣師大教師也坦言在非師培生的培養模式方面仍然處于不成熟的起步階段,因此建議臺灣師大可權衡課程類型的比重,實現師培生課程和非師培生課程“齊頭并進”,完善師培生和非師培生兩條發展路徑。
六、結語
我們一邊調研一邊感悟,一邊梳理一邊反思,一邊討論一邊展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困惑有收獲,漸漸地,一個更美好的專業學習圖景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呈現在我們的研究報告中。出于呈現效果的考慮,我們在正文中更多地呈現了訪談的內容和我們的感悟,我們試圖通過研究報告發出我們的心聲,讓專家、師長聽見,讓學弟、學妹聽見,讓社會聽見。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學弟、學妹們能在更優良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成才;我們希望,華南師大思教專業能迎接挑戰、越來越好;我們希望,海峽兩岸的教育交流能夠慢慢生根發芽。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