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新
摘要:電大遠程教育與普通高校相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弱勢、存在“短板”。新時代、新征程,要求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銳意進取,務實創新。作者建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統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鞏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同步現代信息技術,借力新媒體激活工作活力和生機;構建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長效機制,形成立德育人的強大合力。
關鍵詞:電大,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短板,務實創新建議
思想政治工作是事關培養擔當中華民族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教學體制和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增加了難度。新形勢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務實創新,努力培養德才兼備、適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擺在電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就此談點粗淺的認識。
1、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電大作為新型的開放型大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自己的特殊性。
1.1 負責實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各級電大
電大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辦學網絡立體覆蓋全國城鄉,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遠程開放大學。電大教育系統由中央、省級、地(市)級電大和縣級電大分校(工作站)組成,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既是一個整體,又分層次。各級電大在不同層面上分工協作,在參與系統辦學的同時,還與系統外的大學合作辦學。電大學生全國統一學籍注冊,卻就讀于各級電大,多數學生沒有離開居住地;電大教學管理實行專業科類和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命題和評分標準“五統一”,專業的開設、教育教學活動卻由各級電大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和組織實施。這種教育教學組織體系,與普通高校完全不同。因此,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分別由各級電大負責實施。
1.2 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大
電大學生是成人學生,來源渠道復雜,學生的年齡、社會背景、文化層次具有多元性,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以我校為例:截止到2017年12月,在讀學生總數為728人(注:不含與系統外的大學合作辦學的學生),其中:本科生286人,占學生總數的比例為39%;專科生442人,占比61%。學生中有黨員95人,為學生總數的13%。學生的年齡、婚姻、就業的情況是:從年齡看,90后的學生392人,80后的學生243人,分別占學生總數的比53.8%和24.3%,他們是學生的主體,多為獨生子女,其群體特征是松散、獨立,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淡薄,心理較為敏感、脆弱;還有93人已過“而立、不惑、知天命之年”,占學生總數的21.9%。從家庭負擔看,312名學生已結婚有家室,占學生總數的42.9%,他們工作、家務、學習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壓力較大。從就業情況看,約80%的學生在職,有的是國家機關公務員、有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體工商戶;還有占比為20%的學生在家待業。他們好多都急功近利,有的急于短時間內獲取文憑,以彌補高考“落榜”的遺憾,方便就業;有的急于學好某一門知識,以突破職業發展上的瓶頸,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視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傾向。
1.3 教育手段遠程,教學模式開放,育人場域多元
遠程、開放,是電大的本質屬性。電大沒有圍墻,學生沒有實體班級概念。“班級”,只是分布在不同地域處于網絡環境中的一個個學生群體,由學校根據專業和課程的需要靈活安排。電大突破了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在教育過程中的時空限制,教學活動除有限的面授課外,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多媒體軟件、網絡等現代先進技術來開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遠程手段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完成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等課程的學習。由于電大學生不需要在固定的場所內部進行生活與學習,他們的時間更多存在于社會、單位和家庭中,他們可以隨時通過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瀏覽五花八門的信息,極少受到學校與教師的實際管理與控制。因此,他們的思想政治觀念與行為選擇,無時無刻不受到包括虛擬網絡在內的現實生活環境影響。
2、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
改革開放以來,電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豐碩成果。作為基層電大,我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依然處于弱勢,主要表現是: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認知不足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價值所在,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立德樹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關鍵。然而,不少電大教師對此認識不到位。有的同志認為,電大學生多為“上班族”,有單位管著,在學校出不了嚴重問題;有的同志認為,電大學生是成年人,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基本上已經成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顯著。因而,一味簡單地完成任務式、形式化的教學,忽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肯定,電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從總體上看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也應當看到,他們還處于思想形成和發展重要階段,在多元思想交鋒的社會環境中,容易受到社會生活中消極現象和不健康的思想觀念沖擊,有的學生存在信仰迷茫,理想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就難以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為人師者,忽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意味著放棄責任擔當。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創新不足
電大發展至今,經歷了從廣播電視教學手段到數字化、多媒體交互教學的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然而,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未能與時俱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內容大多偏重理論的單向灌輸,忽視與中國改革發展大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相分離;教育手段未能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同步,盡管很多學生都擁有計算機、智能手機,能夠給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較大的便利,但卻不善于用以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教學方法單一,大多采用“講解+練習”方式,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離,忽略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主動性的培養,造成學生學習枯燥乏味、缺乏興趣,難以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3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數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
以我校而言,目前開設的專業(包括與電大系統外合作辦學)有法學、會計、建筑施工與管理、林業技術、茶葉生產技術、觀光農業等8個專業,學生人數近千人。辦學規模是擴大了,但編制內的教師嚴重不足,包括思政課在內的各科教學,均由麗水市電大教師和聘請本地具有相應專業高級職稱的人員授課;在編的教師,主要從事學生的管理,兼任班主任。前來授課的教師,受到專業素養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難免存在專業性不強的問題;兼任班主任的在編教師,所從事的管理工作任務重,更多關注的是實務工作,缺少貼近學生實際、深入了解學生內心世界、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和能力。教育主體力量不足的問題,制約著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3、新形勢下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務實與創新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務實創新指明了方向。務實創新,必須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堅持以學生為本,直面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短板”,遵循客觀規律,努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具有時代特征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
3.1 提升思政課的實效,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電大各專業課程設置,都開設有相應的思政課。思政課是學生比較集中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陣地”,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核心課。然而,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約50.4%的學生認為教學效果“一般”,10.0%左右的學生對教學不大滿意。提升育人“核心課”的教育實效,必須創新教育模式。在教學內容上,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統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釋疑解惑為重點,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本地的新氣象、新作為來豐富教學內容;根據電大成人學生實際,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課教學,引導學生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中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改進教師照本宣科“課堂漫灌”的陳舊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直面現實,真正面對學生思想上的難點、疑點和熱點問題,積極回應學生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學生學習生活、就業創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變教師“獨奏”為“合奏”;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科背景及教學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實踐。通過深刻的理論剖析、正確的價值引導、針對性的實踐體驗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愛學思政課,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走心,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3.2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借力新媒體激發工作的活力和生機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進方向,是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和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遵照習總書記的指示,電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與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同心同向,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共產主義崇高信念,激勵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譜寫壯美的青春。理想信念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統一作用的長期過程,理想信念形成的長期性,決定了理想信念教育必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當今,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傳播信息量大快速、資源共享且可互動的互聯網、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已經成為電大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相互溝通的工具。搭建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平臺,借力新媒體,師生互動,拉近師生情感距離,更好地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發現思想問題及時解惑、疏導、解“疙瘩”;對于一些熱點敏感問題和不健康信息,組織專題討論,講道理弘揚正氣,駁歪理分清是非,掌握教育的主動權,把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引向深入。
3.3 構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
教師是是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既要解決目前電大教師編制不足、更要加強培訓,引導教師堅定理想信念,以德立身,成為學生楷模;提高包括新媒體素養在內的綜合素質。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學、管理各個環節,把好從新生入學的始業教育到畢業生的評比、表彰、獎學金申報等各個關口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無時無處不在。要建立健全學生的自我管理體系,加強學生會建設,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協調教育作用;創新電大黨建工作,加強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示范作用。古人云“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要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電大虛擬校園,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電大育人場域豐富,育人主體多元,亟需加強學校、家庭、社會的聯系、溝通,在屬地黨委的領導下,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乃至網絡空間整體聯動,真正形成立德育人的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戴奇. 如何做好新時期電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 南風, 2016(8):77-78.
[2]項華. 網絡環境對電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 內蒙古電大學刊.2017(4)
[3]開放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福建電大學報.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