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連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愈加重視小學教學教育,在教學中比較基本和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教學本身就是思維教學活動,所以為了使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提高,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可以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問題;對策
在現階段,伴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加速推進和不斷發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教學的理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學生培養的目標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科的一個主要內容,主要有形象、抽象、直覺等思維。眾所周知,小學數學是一門思維邏輯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一個初級階段,為此小學數學老師要對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抓住一切機會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不斷促進校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提高,為以后的數學系打好基礎。為此,本文對如何現階段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并提出相對應的培養策略,希望為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一點建議。
1小學數學課堂中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
第一,小學數學的教材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不利于小學生思維的培養和鍛煉。我國小學數學課本的編排中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性,在進行教材的編排過程中,其知識的結構體系的編排沒有結合我國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現狀,沒有根據小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以及思維發展特點來安排教材知識,現在,我國小學數學教材在知識的安排上存在著一定的跳躍性,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在思維上跟不上教材的編排順序,不能夠適應小孩子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小孩子難以適應教材的難易程度。小孩子聽不懂就會嚴重影響這些小朋友在學習數學方面的自信心和興趣,會大大挫傷孩子們的內心。現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思維是以固定的文字方式表達的,所以,這樣就會顯得非常的抽象,讓同學們很難理解。
第二,教材的編排結構與同學們的知識結構不相符合。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結構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教材編排結構和小學生的知識結構不相符合。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增加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打擊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現在的小學數學教材普遍存在抽象性、概括性、跳躍性等特點,會給小學生傳遞出很多的知識信息。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限制,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力也具有局限性。總之,小學數學教材編排結構不合理時,小學生所能學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數學學習效率必然不能提高。因此,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就顯得非常困難,認知結構不相適應,那么對于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
第三,教師素質能力和語言表達不符合學生特質。從目前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來看,數學老師都已經意識到思維能力培養對于小學生以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有的老師因為教學經驗和專業素質的不足,在教學中忽略了數學知識的復雜性和抽象性,沒有對現有的數學教材進行細化和整合,只是憑借自己的經驗,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這就導致學生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接收不了、沒有教學效果、小學生產生厭惡數學的情緒,同時數學老師也感覺到很累。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就成為紙上談兵,沒有落實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去。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第一,整合教材知識結構,對教材知識點進行優化重排。由于小學數學教材體系龐大、繁雜,語言表述過于精簡,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要將“教材內容”轉換成“教學內容”,降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難度,此外還要為學生整理教材知識結構,對教材知識點進行優化重排,綜合考慮教材知識的排列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設計恰當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法。
第二,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建構符合小學生思維模式發展現狀的教學結構。只有構建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知識結構,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由于小學數學課本安排的缺陷,知識點編排的不合理,因此,老師就需要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將教材的缺陷加以彌補。老師在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一定要按照難易程度來進行,由易到難。老師在進行知識點的設計時一定要讓其既有連續性又具有跳躍性,讓知識點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再聯系較強的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起來會容易很多,學生的思維模式也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總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對知識點進行合理的整合,設計出適合同學們身心發展的教案,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同學們的思維能力。
第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實踐。由于小學生在抽象學習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因此將小學內容具象化,并將教學內容通過創設情境表現出來,能夠使小學生在對數學內容學習時更加理解,而學生通過將自己融入到場景內全身心的投入數學學習中,思維能力逐漸加強。因此,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能力創設出相應的情境模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而達到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數學上存在的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能更好的分析并解決學生數學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思維靈活性和開放性,達到提高自身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必須兼顧學生的共性與個性,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是一門偏重理性、邏輯嚴謹的學科,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索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方法,充分考慮到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自身知識結構之間存在的沖突,對教材知識進行優化重排,降低理解難度。學生是課堂主體,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數學問題的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月琴.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新課程研究,(9).
[2]錢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453.
[3]朱菊香.讓提問成為有效教學的橋梁———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分析與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