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通過研究分析贛州黃金嶺街道社區居民的道德面貌、養生保健以及高校服務社會等情況,挖掘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潛在的資源優勢,探索高校與街道共建精神文明社區的對策,逐漸勾勒衛生類院校為社區服務的主要形式。
關鍵詞:高校資源;社區文明;對策研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藥特征,黨的十九大為精神文明建設開辟了新境界、提供了新動力,而基層社區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高校與街道共創共建精神文明社區方式,充分發揮高校各專業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搭建內容豐富的社區道德文化服務平臺,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贛州城市社區的道德、文化現狀以及高校服務社會這一職能的情況。選取贛州市七一九、八0一等5個社區作為社區研究樣本。選取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贛南醫學院、贛南師范大學作為高校研究樣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及整理社會學、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生活的相關著作6本,包括十九大報告在內的相關文章三十余篇,瀏覽知網、萬方期刊數據庫等,搜集及整理了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訪談法。走訪贛南衛職院相關領導以及藥學、中藥、康復技術、美容等專業系部負責人;贛南師范大學、贛南醫學院、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的有關專家;社區有關負責人,了解贛州市校街共建文明社區的情況。
3.問卷調查法。根據本研究的內容和目的,設計了“贛州高校與街道共建精神文明社區對策的調查問卷”。選擇5名社會學、學校醫藥專家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表明,問卷所列各項能反映需調查的內容,具備有效性。隨機選擇七一九社區、八0一社區的家庭做小范圍的問卷調查,問卷收回15天后用對他們進行再測,效度檢驗相關系數為0.72,調查材料應視為真實可靠。對這3個社區居民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87份,回收率96.75%,有效率94%。
4.數理統計法。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和歸類,所得數據處理運用SPSS 17.0進行統計。
二、結果與分析
(一)贛州市城市社區精神文明發展的現狀
1.社區居民對中藥認知及使用的調查分析。問卷可知,90.67%的居民表示認識常見中藥如金銀花、菊花、枸杞等,但對如何挑選質優、如何正確使用這些中藥并不了解。54.35%的居民聽說過藥食兩用的中藥如馬齒莧、芡實、肉桂、槐花等。大多數的社區居民使用這些中藥都是從眾心理。
2.社區居民養生保健消費行為狀況調查分析。年消費1000元以上的居民比例僅占13.44%,60%左右的居民消費均在600元以下。表明贛州市社區居民的養生消費還處在較低水平。原因主要是個人養生消費意識還未形成,另外是由于個人時間不充足。但是,通過訪談,超過80%的居民表示愿意“花錢買健康”。
3.社區居民參加的養生保健項目調查分析。社區居民在養生保健項目中的選擇上,參與比例從高到低為:廣場舞、瑜伽、艾灸、推拿、藥膳、針灸。年輕人的養生意識更薄弱,在保健項目上選擇較少,更多的是注重護膚美容以及瘦身。
4.社區居民道德教育活動重視度及參與度情況調查分析。當問到“您所在的社區是否舉辦過以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為目的的活動”時,78.7%的人表示沒有舉辦過,表示舉辦過的人只有21.3%;當問到“您了解社區公民道德教育的內涵嗎”時,54%的人選擇的是沒聽說過;28%的人反應聽說過,但是不太了解;只有18%的人基本了解公民道德教育的內涵;當問到“您認為是否有必要在社區中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動”時,50.7%的人認為是有必要的,而49.3%的人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比例相當接近。數據表明,目前社區對居民道德教育這項工作的重視度不夠,并未在社區中普及相關知識,由此導致社區公民對公民道德教育不夠了解,參與度不高。
(二)贛州高校服務社區的現狀
1.高校專業教師隊伍規模較大,但參與社區服務較少。贛州市6所高校社會學、思政教育、醫藥專業教師的碩士以上學歷比例達到了72.42%;高級職稱的比例也達到了30.23%。他們的專業化、知識化、職業化的程度高。但是教師參與社區道德及文化建設的比率低,表明學校思政及專業教育人才資源有很大的潛在的發展空間。
2.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持續推進,但內容相對單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把街道社區、學校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的堅強戰斗堡壘。但是,高校基層黨組織大部分都是黨員集中學習,交流發言,或是外出參觀,基層黨建和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結合不緊密,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滯后。
3.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單一,大多集中在企事業單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逐漸與企事業單位需求對接,但是因為課程設置等諸多原因,很多實習生到企業還是不能獨當一面,自身的綜合素質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訪談中得知,50%以上的學生認為在街道社區面對的是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群,所以他們愿意嘗試不同的實踐、實習體驗。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贛州市城市社區精神文明的現狀:社區道德教育理念不夠強,居民對精神文明的理解不到位,參與活動程度低;居民養生保健意識較強,但缺乏專業的理論指導;贛州市高校服務社區的現狀:高校的專業規模發展較快,但參與社區工作少,學生在社區實踐機會很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較弱。
(二)建議
高校與社區之間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文化互融是建設精神文明社區、和諧社區的應有之義。建議雙方合作共建圍繞學生、教師、基層黨支部三個層面來開展。
一是建立藥學、中藥、康復技術、美容等專業學生實習、實踐基地。通過在社區建立學校掛牌的“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作為社區志愿者參與到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居委會行政管理、醫療衛生服務、環境維護等方面的工作,將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對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是組織“大學生社區援助隊”。學校通過與所在地社區(街道和居委會)簽訂共建協議,成為一種固定的、長期的活動。形式主要有敬老工程援助、咨詢服務援助與幫教工程援助等。
三是建立教師實踐、科研基地。為了更有效地發揮社區實踐資源,進一步創新和拓寬合作共建模式,鼓勵各專業教師積極參與社區實踐,開展社會調研工作另外,學校充分發揮對社區的資源輻射作用,在街道建立中醫體質測試、健康咨詢、用藥咨詢、艾灸體驗、護膚美容等為核心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四是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學校與社區應不斷探索優勢互補的合作共建模式。一方面引導大學生走進基層、服務基層,與社區共同舉辦道德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張琎.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對策建議,2017.
[2]寶林.創新做實社區精神文明建設[J].對策建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