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茹 白曉梅
摘要:在當今經濟飛速發(fā)展,知識體系迅速重構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有必要盡量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應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符合時代發(fā)展和學生現(xiàn)實需求。翻轉課堂就是適應當今教學要求的創(chuàng)新模式之一。本文結合《中文民俗》課程中蒙古族飲食民俗為內容,闡述如何利用“翻轉課堂”的方法來講解本節(jié)內容。蒙古族飲食豐富多彩,民俗寓意深刻,富含蒙古族樸素價值觀。蒙古族飲食文化同時也是內蒙古主要的旅游資源之一,是內蒙古地區(qū)的一張重要的地方名片。
關鍵詞:《中文民俗》課程;翻轉課堂;蒙古族;飲食民俗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是美國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提出的,他認為如果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合適的學習條件,學習者不僅能夠掌握學習內容而且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掌握學習理論”以反饋矯正為手段,以掌握學習為目的,以目標教學為核心。在“掌握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就是在教學中老師課前準備課程內容并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課程材料的學習,將原有教學模式中的課后作業(yè)放到了課堂上來進行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本研究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手段,將課堂搬到電腦手機上,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走訪蒙古族餐廳,與蒙古族家庭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通過教材進行印證,并利用課堂上學生圖文并茂的講解總結和分享收獲。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yè)、酒店管理及烹飪專業(yè)等旅游類課程中《中外民俗》是主要的專業(yè)拓展課之一,只有了解國內外民族的人文地理、民俗、宗教和禁忌才能更好地與客人良性交流并提供專業(yè)服務。《中文民俗》課程內容涉及面廣,對相關知識的要求較高。在常規(guī)課堂中任課教師很難將本課程的知識點生動地進行教授。
在諸多民俗現(xiàn)象中飲食民俗尤為重要,所謂“民以食為天”。由于蒙古族是內蒙古地區(qū)的主體民族,所以在內蒙古旅游行業(yè)中,對顧客進行餐飲服務的過程中,服務的提供者對蒙古族飲食民俗了解就顯得十分必要。
蒙古族餐飲形式是一種非常講究和注重禮儀的菜系。傳統(tǒng)的蒙古族餐飲要求先禮后食,在餐飲過程中奶食、茶飲、酒品、歌舞、肉食穿插進行,相映成趣。基本的程序是按照迎接客人就席(通常有歌舞內容),飲茶、品奶食、品菜,主食的順序進行;當歌舞達到高潮時由主人敬酒,表達敬意。傳統(tǒng)的蒙古族餐飲常常要持續(xù)一整天的時間。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逐步加快,持續(xù)時間呈現(xiàn)明顯的縮短趨勢。并伴隨著蒙古族餐飲就餐形式的簡單化,出現(xiàn)了白食、紅食、飲品、歌舞等就餐程序的混亂,各個禮儀同時進行的現(xiàn)象。
餐飲禮儀是蒙古族餐飲的核心意義,使其靈魂所在。缺乏禮儀和程序的蒙古族餐飲,其發(fā)展將缺少文化的支撐。因此,現(xiàn)代蒙古族餐飲也應該注重禮儀與程序,使蒙古族餐飲既保留傳統(tǒng)又符合現(xiàn)代生活快節(jié)奏。
一、具體實施過程
首先,針對蒙古族飲食民俗,教師利用圖像采集設備完成課堂內容,并通過微信,qq等社交媒體工具傳送給學生,使學生對蒙古民俗有了一個基礎的感官認識。
其次,將全班同學40人,分為五組,布置學生至少兩周前開始分別對蒙古族飲食的分類、蒙古族餐飲禮儀、獻哈達、獻歌等席間服務等蒙古飲食民俗進行資料查閱、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資料搜集、利用相關“微課”“慕課”來充該內容、以實地考察和訪談等方式進行學習。除此之外通過微信群大家分享相關視頻教學、文字材料、語音交流等方式鞏固內容。
再次,全班同學分組討論并且制作課件進行發(fā)表。學生通過整理本組調查內容并發(fā)表和學習了解其他小組講解內容,對蒙古族餐飲禮儀及飲食民俗進行全面立體的學習。
(一)第一組學生調研報告總結——飲品
蒙古族茶品習俗:
奶茶是蒙古族重要的待客食品,“至必善遇之,不問知與不知,供以煙茶……”,“來客用是饗之,是謂非常之優(yōu)待……”。敬茶者與接受茶品的客人都需要遵循相應的禮儀。敬茶者在茶碗內盛人約八分的奶茶,雙手獻給客人,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不可以坐著敬茶,必須站起來獻茶。客人應略微欠身,并雙手接過茶碗,并飲用。如果敬茶者用單手遞茶,或者進行敬茶儀式過程中將茶碗與桌面碰出聲音則視為失禮的行為。如果主人不以茶品招待客人,是對客人的不敬,被視為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同時,客人不接主人敬上的茶品也被視為失禮。主人滿懷熱情的以茶待客,客人卻一味地不喝,是對主人的不敬。
主要要煮新鮮的奶茶來招待客人,用陳茶待客,是對客人的不敬。如果用茶壺來裝茶,在使用之前要把茶壺用熱水或熱茶暖一下,然后再裝奶茶。如果客人較多,敬茶儀式結束后,可以把茶壺添滿,放在桌子上,便于客人自行添茶。有時主人還會端上奶皮子、奶豆腐等白食供客人飲茶時食用。
蒙古族敬酒習俗:
蒙古族人喜歡飲酒,久而久之,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確立了較為具體而固定的標準和明確的禮儀。酒店宴席敬酒禮儀中,敬酒者需要身著蒙古族傳統(tǒng)服裝,站到主人和主賓的對面,手捧哈達,將斟滿酒的銀碗托舉在右手上進行獻唱,當歌聲即將要結束時,敬酒者走近主賓,彎腰、低頭、并雙手舉過頭頂,進行敬酒。接受敬酒的一方,在接過銀碗后,最得體的做法是首先,左手捧杯,并用右手無名指蘸少許酒,彈向頭頂上方三次。第一滴表示祭天,第二滴表示敬地,第三滴表示敬祖先。由于蒙古人認為諸神靈均在蒼天之上,故彈酒的方向均為向上。完成以上禮儀動作后,接受敬酒的人一般要把酒一飲而盡。
先白后紅、以飲為主、注重精良是蒙古族族飲食習俗中最重要的內容。所謂先白后紅是指蒙古人崇尚白食,視白食為上品的一種習俗。蒙古族族將白色視為純潔的象征,所以將呈現(xiàn)白色的奶制品視為高貴吉祥的象征。如果不慎將奶水撒在了地上,人們就會馬上將地上的奶子用右手無名指蘸一下并抹在額頭上,口中念叨:“折福了,折福了”,以示對上述不慎行為的彌補。蒙古族的不論大小宴席,都會以食用白食為宴席的開端。
(二)第二組總結報告——手把肉飲食禮俗及餐刀的禮儀
品嘗手把肉時一般應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內,從外向內軋肉。這種刀法意在表示防止傷到客人,體現(xiàn)了蒙古族人對別人的尊敬。
一般而言,進食手把肉時,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肉,蒙語叫做“速記雅思”,要敬獻給尊貴的客人或長輩;羊的前肩胛骨部位有一塊扇形的鏟板骨,蒙語叫做“大冷雅思”,這一塊手把肉必須要大家共同分食,所以應由主人用刀子分切好,并給大家。
如果自己單獨處理一塊手把肉,則應將骨頭上的肉剃削干凈,以示尊重。
(三)第三組總結報告——迎賓禮節(jié)
蒙古族的迎賓禮節(jié),主要包括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蒙古族對到來的客人,不論是否熟識,見面都會熱情的問候對方說:“他賽音百努”。當然,現(xiàn)代還可以行鞠躬禮或握手禮。
蒙古族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自己立于蒙古包門口西側,右手置于自己胸前,略微躬起身子,左手引導客人進入蒙古包。客人人坐后,主人會按淺茶滿酒的禮俗招待客人。敬茶和敬酒時,均手持哈達,將茶碗或酒杯托舉于右手,獻給客人。
(四)第四組總結報告——獻哈達的禮節(jié)
獻哈達的禮節(jié):(1)獻哈達時,將哈達的折縫朝向賓客,否則視為失禮,敬獻哈達時應表情莊重、大方得體、態(tài)度真誠;(2)給尊者或長者獻哈達時,要彎腰前傾,雙手捧起哈達并舉過頭頂,以表敬重;(3)給平輩的客人獻哈達則雙手平舉,將哈達送到對方的手中即可;(4)對于晚輩則將哈達直接搭在對方的脖子上,表示祝福;(5)有的場合獻哈達者還會吟誦贊詞,以渲染敬重的氣氛。
接受哈達的禮節(jié):
接受哈達時要起身,前躬接過哈達;接受哈達者如果是長輩,可以以坐姿受禮,其他情況則必須站起身,整理衣裝,完成受禮。如有贊詞環(huán)節(jié),則應集中精力聽完祝贊詞后接受哈達。
二、總結
傳統(tǒng)的課程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在“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下指導下,嘗試和推廣“翻轉課堂”,可以加強學生的參與力度,提起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實施“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先期的教學微視頻將知識點用富有條理的方式進行了講解清楚。學生通過微視頻和教材,搜集和調研訪談等多種形式學習,掌握了知識內容。課堂學習的形式變得靈活,課堂氛圍變得活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帶領下主動探索和收集所需知識,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多了,學生自然喜歡這類課程。
傳統(tǒng)的課堂,由于時間有限,學生在課堂以“填鴨”式教學方式被動的進行學習,難以進行深度思考。學生的前期學習,為深度思考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生有了知識積累,自然就產生了分享和表現(xiàn)的意愿,參與的愿望也就更強了。
參考文獻
[1]王惠萍.教育心理學[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2011:301-302.
[2]金志章纂,黃可潤補.蒙古志卷3—風俗[M].(臺灣影印本)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
[3]姚學鏡,俞家驥纂修.五原廳志稿—風俗志·河套習尚篇[M].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