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啟光
摘要:新時代條件下,面對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以及當前高校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有效融合。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分析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和素養。“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其成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資源。
(一)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始終強調堅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要求我們堅守家國情懷,注重集體利益,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做奉獻。“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強調自我道德修養的同時,要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注性。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義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質是公私之辨。“公義勝私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要求,更加強調公德和道義,更加強調民族精神和整體利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準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都表現出中國人濃厚的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歷史上許多英雄人物為了保家衛國,堅守民族氣節,捍衛國家尊嚴,獻出生命,他們貧賤不移其志,威武不屈。這些可歌可泣的優秀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何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結合,使學生在感受歷史底蘊過程中,適當賦予其正確合理的時代意義。
(二)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強烈進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里的這句話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勇向前精神的價值指向。“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在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我們一直崇尚的艱苦奮斗、敢于擔當、堅韌不拔、革故鼎新,就是這種精神的集中概括。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典故,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品質的基因,積極進取,敢于吃苦,敢為人先,這種傳統文化激勵先進分子不斷進取,而又不斷地強化聚合效應。岳飛的國家擔當、文天祥的民族擔當,諸如此類的民族英雄的擔當精神在中國歷史上不勝枚舉,推及到現代化建設的今天,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黃大年、廖俊波等先進模范人物。“自強不息”的精神還表現為革故鼎新,與時代創造精神相一致,“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種革故鼎新的思想被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政治思想家所推崇,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康梁的變法等,改良、變法、改革、維新等都是自強不息精神的寫照。這也要求當代的大學生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目標的時候,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崇向自強不息的精神。
(三)以“推崇仁愛,崇尚正義”的社會關愛精神
推崇仁愛、崇尚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孟子強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荀子強調“仁者自愛”。“仁”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理想人格和精神訴求,“仁”,以“愛人”“愛眾”,以關愛社會為宗旨,“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本仁,注重孝悌”,“仁”的思想就是用愛來對待自己身邊的親近之人,進而再推廣到家國同胞以及整個社會;“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推動人們重視人倫價值,重視道德義務。從“仁”出發,表現出強烈的社會關注性,正確的道義觀念,安貧取義等。“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這些優秀思想資源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在承認個人正當利益的同時也要關注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當然,我們現在看到更多的是缺乏“仁愛”而引發的信任危機,見利忘義、個人主義、拜金主任、享樂主義等現象頻發,更是引發我們對傳統價值觀應用于現代社會治理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品德培養抱以期待。
(四)以“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觀精神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諧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出歷史進程發展的價值觀,一直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體現出這一價值觀。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基于整體主義的價值觀的原則出發,對社會和他人保持著和諧、團結的態度。“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爾不周”,“道不同,不相為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等,在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都注重對“和”這種人文精神的推廣,對于我們今天協調人際關系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對大學生進行“以和為貴”人際關系的培養,打破以個人為中心的思維,幫助他們樹應!和諧觀,進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和諧觀思想還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倡導“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而不應該征服自然,這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念相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樸素的價值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與當前我們提倡的生態道德觀具有內容上契合性,學會尊重自然,知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實踐路徑研究
本文擬從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校園文化陣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可具操作性的規范路徑方面進行闡述,探尋其契合點,以便在兩者的融合過程中具有現實的指向性。
(一)關于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融合
所謂課程融合,就是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覆蓋到高校思想理論課程中,在推進兩者融合的過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引導高校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思潮,把握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學說學會甄別,同時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形成個體自覺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形成創建民族和國家精神支柱的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第一,要善于利用傳統文化解決當下高校大學生關注的焦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善于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來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化解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講授中難點、重點和疑點等,且貫徹到每個章節之中。要善于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典故、名人傳記、經典文集解釋課堂講授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大學生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要利用古籍典語闡述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素質和法律素質等等;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要闡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成果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闡述理論體系的淵源與中華優秀文化具有相承性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基礎理論、實踐理論等存在結合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某些學者的觀點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在《中國近代史綱要》中要利用傳統文化的觀點解釋歷史和人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選擇改革開放等。
第二,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各個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利用本地域優秀文化資源,集中力量編纂校本課程,讓學生感受本地區游戲文化資源。對于傳統文化知識,最直接的就是通過系統學習的形式,感受文化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屬性,增強文化自信。高校可供選擇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可以包括古代民俗、古代詩歌詩詞、古代文藝、古代思想史、古代音樂繪畫鑒賞等作為選修或者必修課,通過這些課程的開設讓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但課程開設要致力于陶冶情操,提高學生對善惡、美丑和真假的甄別能力。
第三,傳統文化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要講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中,“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本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記憶,要善于引導學生去做傳統優秀文化的調研、整理、匯總成報告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并根據地方資源賦予新的時代特點。
(二)優秀傳統文化要貫穿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在本文中,我們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假設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個子系統,在較高層次的范圍內影響和規范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校園文化建設要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強調文化育人的功能。校園文化建設包含“硬件工程”(基礎工程和人文景觀)建設,也包含“軟件工程”(社團、宣傳、網絡載體)建設等兩個方面,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機統一體。
第一,校園文化“硬件工程”建設。在此我們把校園的基礎工程和人文景觀統稱為硬件工程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合力,要適當增加硬件工程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校園要留置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場所;學校的宣傳部門要注重引導學校的校報、廣播、多媒體傳播平臺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示范作用,積極組織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論壇、學術講座等,展演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為學生近距離接觸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平臺,積極營造校園文化硬實力建設。
第二,校園文化“軟件工程”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堅持主體性原則,貫徹主體性原則的主要途徑就是自我教育法。在校園“軟件工程”的建設上,要形成高校學生自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環境氛圍。學校團委應該根據各自高校自身情況,積極引導學生社團參與到國學知識講座、優秀傳統文化微電影制作大賽以及歷史話劇比賽等,通過有效的引導,進行廣泛的傳統文化教育,為校園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增添新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軟實力的建設方面,要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網絡校園平臺建設,通過校園新聞網、微信公眾號、校報、宣傳欄等載體,推動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通過圖文并茂、聲形結合,讓學生身歷其境,感受其魅力。
(三)夯實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建設中,教師隊伍子系統作為最關鍵部分,教育過程要注重研究、掌握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雙向互動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關鍵就是要造就一批業務精、重實效的教師隊伍。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著學生思想建設的核心工作,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和專業水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優秀傳統整體文化基礎和素養,這是提高中華優秀傳統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深度和層次的關鍵。
第一,強化根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夯實傳統文化的根基。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首先要依靠一批高、專、精的教師隊伍建設,為推動兩者的融合提供人才隊伍支撐。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進教材和進實踐,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扎實的傳統文化素養做基礎。因此,在隊伍建設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真學、真會、真用,真正成為先行者。現代社會轉型時期,高校教師不能僅僅依靠原有的知識儲備,要樹立終身學習和全面學習理念,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高標準地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技能。通過分析運用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來準確解答高校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疑難問題,調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增強向心力建設。
第二,組織輪訓,培養推動教育融合骨干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的轉換,需要培養一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骨干教師,采用一定的組織形式進行輪訓工作,使其不斷開闊視野,提高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和運用能力。一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落實到實處,需要一批造詣深厚、知識素養扎實的優秀教師隊伍。他們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分析解讀,能夠熟悉掌握其豐富的精神價值,運用先進理念和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推進兩者融合的深入發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堅持推進立德樹人,要處處以身作則,要用積極的人生態度、政治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生活方法、價值觀念等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人格示范作用。
三、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涵養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價值。這些重要的文化基因為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因此,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密碼,以提高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二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國娟.高校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