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韞翟
摘要: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氛圍是否和諧,而和諧的課堂的構建基礎便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縱觀當下初中語文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師生關系較為緊張,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而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從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出發,從創造和諧課堂氛圍、轉變思想觀念、建立公平評價機制幾個方面探討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策略,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以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關鍵詞:和諧師生關系 初中語文 有效教學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建立的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師生關系是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基本保障,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習和情感溝通的直接體現,也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的核心是緊密關注學生的需求,尊重又是關注學生心理所必要的基礎。教師只有做到尊重學生才可以塑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師生間缺乏溝通互動,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及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導致師生關系并不和諧從而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教學質量差強人意。因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育教學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知識的相互交流。課堂是教師和學生間相處和交流的主陣地,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營造出一種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和師生間原本緊張的關系。課堂氛圍的營造主要受教師的影響,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首先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換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得到充分的思維鍛煉。其次,教師應該有明確的認識,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所以對學生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對學生的意見和見解都要認真傾聽,真誠與學生交流,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能夠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最后,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遵循“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準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一味的教師講,學生聽,將學生置于不平等地位。而是要做到師生平等交流,共同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針對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理念碰撞,共同分享交流的收獲,促使和諧課堂的構建,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
傳統的師生關系過于緊張,學生對教師漸漸產生厭惡甚至敵對心理。因此,要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破除傳統思想的藩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應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改變學生以往的被動地位,建立全新的學生觀。真正地正視師生關系,以公正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進而充分激發其學習興趣,通過正確的學生觀樹立現代人才培養意識;再次,用愛心感染學生。在課堂和課余時間都要和藹可親,讓學生倍感親切,從內心接受教師,從而產生對課程的喜愛。教師要寬嚴并濟,杜絕打罵學生情況的發生,用語言和愛心感化學生,并用真心與其交流溝通。最后,教師要寬容學生,要有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錯誤寬容對待,引導他們養成知錯就改的習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初中語文教師真正地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從內心將教師當做“良師益友”。
三、建立公平的評價機制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還需要教師及時地評價,充分的鼓勵學生、對他們出現的錯誤進行指正。因此公平、合理的課堂評價機制可以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保駕護航。那么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對待全體學生。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展示他們的特長,還要關注弱者,給他們更多的鼓舞、激勵和熱情。例如,教師在進行表揚時,要注意語氣、語調的使用,對成績較好的同學應采用比較平靜的語調,防止學生驕傲。對學習困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進步表現,應及時表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對學生進行批評時,要注意要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替代嚴厲斥責。教師的語言藝術會成為和諧師生關系的潤滑劑,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心情放松,有效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師生關系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一頭熱,一頭冷,難免有誤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師生關系和諧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并致力于解決現在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并建立公平合理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能夠充分思考,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進一步的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鄭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探討[J].成才之路.2012(02).
[2]陳浩.初中語文課堂中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