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學玲
摘要:本文闡述了十九大之后我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論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所對文化建設的迫切渴求,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十九大之后基層群眾文化互動開展的策略和途徑。
關鍵詞:十九大;文化自信;基層群眾文化互動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220-01
一、十九大之后堅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之中指出: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一種更為廣泛、深厚和基礎的自信。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之上,13億人民汲取著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之中積累的文化養分,形成一股強大磅礴的合力,在這種合力的催發之下,我們開拓更為廣泛的舞臺,獲得更為強大的力量。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在堅定文化自信和傳播先進文化上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需要深入學習和宣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承擔起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任務,提升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威信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文化的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是艱巨而偉大的一項事業,這個事業的實現需要偉大的精神作支撐,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取代。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要牢記責任和使命,堅持自己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廣大基層群眾為了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十九大之后堅定文化自信、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策略
第一,客觀認識群眾文化,對其有客觀的認知。十九大報告已經明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群眾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已經達到了一定層次。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群眾文化思想工作開展,在重視政治建設、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文化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對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進行實際調研,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求來提供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使得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為人民群眾播放宣傳主旋律的專題片和紀錄片,讓人民群眾能積極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之中來,推進傳統優秀文化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之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二,要讓傳統文化融入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中去。近年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一直堅持深入人心、扎根人民的取向,因此需要將文化傳播的觸角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去,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也只有在探求文化內涵、汲取民間文化營養的過程中才能做到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舉例來說,最近《厲害了我的國》電影正在熱播,基層文化工作者可以引導廣大群眾深入到電影院,親自觀看電影,感受到電影之中傳遞出的文化自信,加深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自信,意識到自己身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榮譽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還要借助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創新性群眾文化活動,使得群眾文化工作更加有溫情、有內涵、有情懷。
第三,要加大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投資,為群眾文化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國社會積累的物質財富已經相當喜人,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與時俱進,切實提升人民群眾文化建設的成效。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廣泛的資金支持和人力支持,并且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必須在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加大資金支持,并做到專款專用,政府和文化部門需要加大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使得人民群眾能夠獲得充足、豐富的精神食糧,在循序漸進之中提升國民素質,為我國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四,根據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提供針對性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文化,但是不是所有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都是一致的、相同的,他們對文化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做好群眾文化工作就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要對人民群眾實際文化需求進行多角度調研和分析,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時刻關注是否豐富了群眾文化內涵,是否促進了人民群眾的交流,是否加深了人民群眾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
第五,根據地方文化特色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風水養育出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民,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特色是不盡相同的,這為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間。群眾文化工作者可以根據各地特色來制定更加引人注目和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使得人民群眾更有參與感和使命感,也能夠吸引其他地區群眾的關注。以廣東省的龍舟賽為例,該活動結合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來開展,大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能夠以歷史文化和傳統節日為依托,通過群眾文化突出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