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軍
摘要: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要立足農村實際,不斷整合文化資源,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培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為目標,逐漸讓廣大農民成為繁榮農村群眾文化的主角,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農村群眾文化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新形勢下;農村;群眾文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221-01
一、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由于文化建設并沒有與經濟的發展同步,部分農村甚至因為經濟欠發展,歷史欠賬和資金缺乏導致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相對欠缺。
2.文化活動脫離群眾。基本沒有展現地方特色的土生土長的文化活動,廣大群眾也只是觀眾,而沒有參與其中,文化活動脫離了群眾。
3.文化建設動力不足。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在一批一批建成并投入使用,但缺少相應的工作機制,文化活動常常為應付檢查而準備,沒有真正惠及百姓,更沒有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沒有形成,文化建設的推動力明顯不足。
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l_認識不到位。不少鄉鎮、村居對文化建設仍存在觀望態度,以缺資金、缺人才為由,被動、消極等待上級資助或企業贊助,漠視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造成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舉步維艱。部分鄉鎮、村居干部對文化的功能作用認識不到位,認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只投入無產出,是一種經濟浪費,認為文化活動無非是組織群眾說說唱唱、蹦蹦跳跳,重硬件達標、輕軟件建設,重形式、輕內容,重表象、輕實質,以至于出現農村群眾文化工作“講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情況。
2.特色不凸顯。有些鄉鎮、村居的群眾文化設施非常齊全,但文化活動無計劃無方案,時有時無,也無法使當地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再加上一些文化活動缺少地方特色,不具備大眾文化的特點,很難讓當地群眾接受,更無法讓他們體會到健康文化生活所帶來的樂趣。長此以往,當地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熱情逐漸減退,導致農村群眾文化生命力非常脆弱。
3.機制不健全。一方面鄉鎮、村居雖然設有專門負責群眾文化工作的干部,但其花在群眾文化發展上的精力非常有限,加上鄉鎮、村居本身缺少文藝工作者,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大,無法帶動農村群眾文化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鄉鎮、村居用于發展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的投入機制沒有形成或落實不到位,存在“有錢就投,沒錢就不投,甚至有時還擠占上級政府下撥用于群眾文化發展的經費”的現象,群眾文化活動正常性開展難以保證。
三、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思路與對策
1.政策執行到位,為群眾文化創造營造良好氛圍。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作為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制訂出臺符合實際、能管長遠、措施明確的群眾文化發展總體規劃,確保農村群眾文化發展在組織領導、經費保障等方面得到新加強;把農村群眾文化工作納入縣區對鄉鎮、村居年終考核體系,以百分制的形式,對本年度群眾文化陣地建設、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等情況進行全面考核,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成效明顯的鄉鎮、村居給予獎勵;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村居為重點,以農戶為主體,構建鄉鎮、村居、戶三級聯動的群眾文化服務網絡,著力形成符合本村文化特點、群眾喜好的文化活動圈,鼓勵廣大群眾創作文化產品;選拔一批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文化能人以及“鄉賢”充實到農村群眾文化管理隊伍中來,加強村級文藝隊伍的培養,組建一批有影響力的藝術團隊。
2.夯實文化陣地,為群眾文化創造搭建廣闊舞臺。堅持把加強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列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并與村級基礎設施完善緊密結合、同步推進;在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完善上,按照體現個性,滿足群眾不同需求的要求進行優化配置;在有條件的村居建設集娛樂、休閑、教育于一體的田園式生態公園,通過增設文化知識元素,拓展群眾文化活動新陣地,發展文化廣場,實現文化惠民,讓村民足不出園,就能享受集文化、休閑、旅游、參觀、教育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也能在田園風光中傳播先進文化,開展文化創造活動。
3.創新活動載體,為群眾文化創造激活不竭動力。立足農村實際,按照“文化活動源于生活、人人都是文化人”的要求,深入挖掘,把農村特有的文化傳承和群眾日常生活勞作提煉出來,舉辦一些全民參與、氣息濃郁的群眾文化展示、匯演活動,整合群眾文化資源,積極搭建載體,豐富農民文化創造活動;依托道德講堂,定期邀請當地退休老干部、老黨員以及“老輩人”講課,給潛藏在農民群眾中的通古博今的文化人提供展現的平臺;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通過各個文藝團隊引領,逐漸使廣大群眾從被動吸引到主動參與,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又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激活群眾進行文化創造的熱情與動力,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