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對人才的極度渴求,從小接受完好、高效的教育已經成為每個學生、家長的必然要求。而與之對應的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注重課堂有效性是新課標教程的核心理念,也是一種注重理解學生、與其交流和共同學習的過程。因此,有效提問就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數學;課堂;有效提問
“課堂有效提問”,其實就是注重于有效性。那么,什么樣的提問才能稱為有效呢?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學生的學習時,更關注教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產生教育教導作用,這就是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它表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監控學生學習的程度和學生真正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效益密切相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簡單的說,就是對于學生在課堂中是否能在老師傳授知識的前提下,學生能獨立思考,打開知識窗戶,學會記憶和鞏固知識。
美國教學專家斯特林卡爾漢曾提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是,在很多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時常會看到低效、無效的假提問現象。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對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基本特征不明、理論認知模糊、缺少“責任意識”。在傳授具有抽象性思維方式,類似于初級幾何圖形、代數等知識時,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把新知識具體化,化作有效的提問策略,并且不要限制思考領域,可以使同學們加強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能激勵自己,從而獲得對學習數學的信心。這就是新現代化教育中老師應該加深了解的“有效提問”。那么,小學數學教師應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呢?
一、創設有效問題的情境
要創設有效問題的情境,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精心備好課,設計好教案。我在執教《分數的認識》這一課時, 在導入設計中,我選擇了同學們都喜歡看的《西游記》中的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用故事導入:在西天取經的路上,一天,唐僧和三個徒弟渴了,到處找水喝。這時,八戒找到了一個大西瓜,師徒四人可高興了,可是只有一個西瓜,現在有四個人,該怎么分,大家才吃得開心呢?問題一出來,同學們紛紛說出自己的分法,有的同學說一人吃一口,有的說一個人吃就行……有的說一人吃一口這樣很不衛生,有個同學說只給一個人吃,這樣做不公平……我馬上順著這句“這樣做不公平”再次提出了問題——那怎樣分才公平?于是,學生們再次展開思考和討論,有的說要分得一樣多,有的說把西瓜切成四塊,并且每一塊都一樣大,我又抓住這個時機說:“要想分得公平,就要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四塊,每人分得一塊,就是西瓜的1/4,這樣分最公平了”。這樣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小學數學教學更高效,對于培養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兒童創新意識和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結合老師的指導,能夠在自己的思考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未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
二、提問題要循序漸進,從簡至深
老師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讓學生在思維情境中找尋已知結構,展開思考。簡單的說就是應該在給予已知情況下,循序漸進,從簡至深,設置以知識的建構與應用為出發點予以理性地提出問題,就如俄羅斯套娃一般,一步步誘發、刺激學生自主收獲知識點。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從復習長方形的面積入手,提問:大家還記得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嗎?學生回答: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以寬。接著我在方格紙上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問這是什么圖形?學生回生答說平行四邊形。又接著說:“我們會算長方形的面積,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求呢?”我邊說邊在方格紙上再出示一個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長方形,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算出它們的面積。然后問:“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后,發現這兩個圖形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我緊接著問:“那我們會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生通過看老師的平移演示過程,知道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后,面積沒有變。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就可以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樣“循序漸進,從簡至深”的提問,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由“已知”探求“未知”,這樣既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輕松地授授之以漁。可以使同學們加強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能激勵自己不斷地獲取數學知識,從而獲得對學習數學的信心。這就是新現代化教育中老師應該加深了解的“有效提問”。
三、鼓勵學生積極提問
在課堂上,很多時候,我們會面臨這樣幾個問題,例如:學生知道答案卻只是在低聲細語而不敢大聲說出來,有的學生什么都不愿意回說,有的只是聽別的同學說什么就跟著說什么,沒有自己的思考……面對這種種情況,我們又如何去破解呢?在教學《小數除法》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產地在英國肯特郡的蘋果冠軍重1.67kg,而普通蘋果只有重0.25kg,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問題嗎?遇到這樣的題目,我不限制學生的思考領域,因學生的學習有差異性,學生的提問會有以下幾種:(1)蘋果冠軍比普通蘋果重或輕多少千克?(2)蘋果冠軍和普通蘋果一共重多少千克?(3)蘋果冠軍是普通蘋果的多少倍?
對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我都給于肯定,因為我們都知道,老師及時肯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但在這些問題中,哪個問題最符合這單元學習的內容呢?讓學生通過交流后得出第(3)個問題提得最好。用這種教學方式不但能鼓勵學生積極提問題,還符合新課程編制以交流為中心環節。溝通與理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自主開發自身優點的智慧之石。
四、要做到主動啟發學生的提問
采用豐富有趣的形式和新穎的問題,做到不落俗套,結合周邊時事、甚至娛樂新聞,都是如今學生們關注的點。如:學習《秒的認識》,播放神九發射的視頻,讓學生知道國家科技的發展和祖國的強大。知道一秒就是一眨眼功夫,時間很短。秒針走一圈是一分鐘,1分=60秒,感受1分鐘的長短,1分鐘能做什么事情?這樣能讓他們對教師的提問產生新鮮感,學習的興趣也會自然而成。進一步來說,學生自己提問題則可以增強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控制感,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專注度,這樣更易于提高學習效果。
總的來說,教學的藝術就在于如何適當地提出出問題并且準確靈活地引導學生作答,教師在理解、傾聽的基礎上,勤于實踐,不斷提高有效提問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的提問真正成為教學成果的反饋,讓學生在有效的的提問中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獲得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季勝男, [A]《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見:《渤海大學》,2015。
(上接第236頁)
師對學情做到了心中有數,對學生已經知道的不再講,學生不理解的或想知道的重點講,教師講的正是學生最想聽得,學生的聽講就會呈現出積極地狀態,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會得到明顯提高。
再比如,《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是兩則寓言故事,故事簡短但寓意深刻。這時,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寓言,喜歡寓言,我在微信家長群里告訴家長在家準備幾個寓言故事,講給孩子聽,并讓孩子做好課前準備,到學校將給同學聽。這樣的方式,孩子們喜歡,教師也就省心了不少!
學生學習新課之前就能自覺、有效地完成課前預習,那么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積極表達的欲望,這樣的課堂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輕松和快樂,預習就成了孩子們最愛完成的一項作業。
三、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
在開始時,老師需要一步一步領著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經過一段時間后,則可讓學生自己自覺地獨立地去做,持之以恒,逐步形成預習模式,學生如能長久地按照這種模式進行課前預習,定能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在語文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學生對課文預習透了,教學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樣,有效的課堂教學更能促進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預習,而有效的語文預習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和能力理想選擇。
做好學生預習引導有利于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低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對教師的依附性強,教師要著眼于長期耐心地引導。開始階段提出目的要求盡量簡略些,以后逐步提高,形成習慣。此外,學生預習重要家里完成,所以教師還要與家長多接洽,共同努力做好課文預習領導工作。在老師的領導,他們預習方向、目的明確,課堂教學溝通交換順利,預習效果體現出來,他們會逐漸喜歡上預習這一自主學習活動,漸漸地養成了預習的好習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自己每節課都能“閃亮”登場,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課堂投入,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至為重要。課前預習,就像一把等待點燃的火把,一輛等待發動的汽車,他們“萬事俱備”,如果我們的“東風”強度不夠,那么很可能就點不燃火把,啟動不了汽車。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預習就是“知己知彼”的準備工作,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工作,作為低年級教師,應該注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使他們善于預習、樂于預習,在預習中提高能力,在預習中提高課堂效率,讓他們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我相信定能“彈奏”好上課的“前奏曲”,為我們的精彩課堂定好“基調”!
參考文獻:
[1] 《新課程教學設計·語文》王德俊、王格奇編著
[2] 《教會正確的預習方法,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范蓮芳
[3] 《學習與發展》 林崇德
[4] 《走向智慧的語文教學》;薛法根著;《小學語文教學》2004第9期
[5] 《低年級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初探》杭建芳《教育現代化》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