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 要】機械設備憑借著自己工作的高效率,速度快及工作能力強等有利優勢在公路的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機械設備的維修以及養護問題,相關單位以及對于機械設備管理的有關人員應高度重視。因為機械設備在進行工作時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所以對于機械設備應進行相應的管理。論文通過對橋梁檢測車等機械設備管理的分析,總結出了公路養護機械設備管理經常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 fast speed and strong working ability and so on, mechanical equi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the relevant units and personnel concerned with the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Because mechanical equipment often has many problems when working, so mechanical equipment should be managed according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such as the bridge detection vehicl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ten arise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way maintenance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關鍵詞】高速公路養護;機械設備管理;問題分析;解決措施
【Keywords】 highway maintenance; mechanical equipment management; problem analysis; solutions
【中圖分類號】U412.3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7-0018-02
1 引言
在我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前提下,我國加強了對公路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且不斷完善相關體系[1]。機械設備依靠著自身工作效率高、工作能力強以及它可以做到很多靠人類本身無法做到的事等有利優勢,讓人們清晰地了解到機械設備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但是在實際公路的建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突發的問題,例如:施工環境的不同等等。當施工的機械設備不能更好地工作時,那么它的工作效率便不能有效的提高,最終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因此,為了企業實現更長足的發展,企業的相關人員必須要做到對機械設備的認真管理,以實現機械設備工作效率的提高,從而促進整個企業的長足發展。同時企業的相關人員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機械設備的能力并且不斷深化有關機械設備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從而對企業的機械設備管理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此文章主要通過對橋梁檢測車應用案例中關于機械設備管理的有效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于機械設備管理工作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同時也提出了一些針對機械設備管理工作的防護措施。
2 公路建設過程中機械設備管理上經常出現的問題
本篇文章從如今公路建設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幾個問題,總結整合成了以下的幾點內容。第一,公路建設過程中機械設備常發生進行超出自己工作能力的工作情況。按照正常情況來說的話,機械設備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就要進行相應的休息或維修等,就如同人一樣,都應該有一個合理的休息時間,這樣機械設備才能更好的工作,才可以完成工程的建設工作[2]。然而在實際的現實操作過程中,有一些企業為了縮短工期,快速地完成該項目,使用更少的資金,經常超過機械設備所能承擔的能力進行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機械設備很容易出現問題,并且它的工作效率也會有所下降,可能我們將要花費更多的資金去對機械設備進行管理,降低了機械設備的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資源,更為嚴重的是當機械設備帶有嚴重問題進行工作時,工作效率就會有所降低,甚至有時也會因為機械的故障問題而引發一些我們所無法想到的意外事故,在此基礎上單位長期建立起來的信譽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更為人們的生命安全問題埋下了隱患。第二,有的建設企業對機械設備使用后的維修以及保養工作不夠重視。在現實生活中的公路建設問題,建設過程中涉及的主要是相關的技術人員以及實際建設的人員,然而負責機械設備管理的人員則不參與其中,因此也為機械設備出現問題埋下了伏筆。因為相關的技術人員以及實際參與操作人員更關心的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的進展情況,所以因為工作性質不同,可能會各司其職,對于機械設備管理工作有可能會忽視等等。第三,在施工過程中有關工程設備的安排不盡合理。當施工單位拿到一個工程項目時,往往會采取讓相關人員安排進行施工的問題,然而有時在工程建設中使用的相關機械設備并不能很好地被安排出來,這時有關人員就會因為趕進度而通常使用已有的機械設備來進行施工,然而有關人員卻沒有考慮到這些機械設備與實際工程需要的設備是不相配套的,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會為機械設備的管理以及整體的工程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第四,有關單位人員忽視對機械設備的管理等等。一般來說,機械設備如果不進行定期的維修與護理的話,往往會在工作中出現很多問題,這時就會對整體的公路工程建設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舉例來說,當機械設備發生問題而無法工作時,工作效率就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會為了趕進度而忽視公路工程的建設質量[3]。當公路的工程質量出現問題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會降低,更嚴重的是對人們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等等。例如:當公路因為質量問題而出現塌陷等問題時,輕則堵塞交通,重則危及到人們的生命。有很多的單位對于機械設備的管理工作沒有明文規定,所以就會有人鉆這個漏洞,不會為機械設備的維修與養護去花費更多的資金,以減少更多的成本,來提高自己的利潤收益。尤其是對高速公路的建設過程中,高速公路建設往往采用的是更加復雜以及更加先進的機械設備,當有關人員沒有對機械設備進行維修以及保養的情況發生時,當在高速公路的建設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一般的建設人員對機械設備的維修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況時,先進的機械設備就會因為此問題而使它的工作效能大幅度降低,使用年限也會相應地縮短。
3 對于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機械設備管理問題的相應處理措施
第一,在公路建設過程中必須有效合理的應用機械設備。在公路建設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設備的使用標準以及使用要求進行操作。我們將采用橋梁建設過程中使用的橋梁檢測車的例子來進行說明,這個關于橋梁建設過程中所使用的橋梁檢測車就有著自己明確的使用標準。它能幫助相關人員對橋梁施工的質量安全進行檢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旦出現橋梁檢測車超負荷的工作問題時,進行工作的相關人員的安全也就受到了相應的威脅,所以說對機械設備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有關單位應加強機械設備的管理工作。培養相應的機械設備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機械設備進行管理與維護,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止機械設備發生問題[4]。因此,有關單位應加強對機械設備的管理,組織培養專業的機械設備管理人員進行相應的管理與維護,但同時也應加強機械設備管理人員專業能力的培養,不斷強化他們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也應進行親自實踐。他們必須要達到對機械設備常出現的問題有一個清晰了解并且能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的要求,這樣做可以幫助有關人員對機械設備進行合理管理。根據我們以上所說到的類似案例分析可以得知,橋梁檢測車是公路橋梁建設中常用的大型設備,這項設備的操作難度大,并且結構更加復雜化,必須要有相應的技術管理人員對此架橋機進行相應的維修與保養。同時也因為它的設備設計難度有所增加,所以在進行設備管理以及維修時更應細致,確保機械設備的正常工作。對于機械設備的養護與維修,深化對機械設備的認識是重要的,因為只有對機械設備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與認識后,才能更好地進行機械設備的養護與維修。因為機械設備管理有針對性的管理要求,所以我們應嚴格遵循相關機械設備管理的要求和標準進行維修與養護[5]。機械設備管理的有關人員應加強自己在本領域內的相關管理知識,并且也能做到對機械設備的有效管理,但相關管理人員更應該了解的是他所從事的工作在整個工程建設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機械設備的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4 結語
機械設備的管理工作將直接影響到工作效率的高低,所以相關人員應加強對機械設備的管理,同時施工單位也應引起相應的重視。本篇文章主要根據橋梁建設過程中橋梁檢測車應用的相關案例,對公路建設過程中機械設備常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有效分析并且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這為以后的有關機械設備的管理提供了有利范本。
【參考文獻】
【1】陳嘉.淺談高速公路養護機械設備維修和維護管理對策分析[J].江西建材,2016(19):162+164.
【2】藺金萍.淺議高速公路養護機械設備在作業過程中的安全管理[J].科技視界,2016(02):278-279.
【3】母夏燕.高速公路養護機械設備管理探析[J].科技視界,2015(18):290+318.
【4】陳錦新.淺談高速公路養護機械設備維修管理[J].企業技術開發,2015(12):129-130.
【5】劉佩冬.如何加強高速公路養護機械管理[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2):30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