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娟
摘要:我國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其中一個核心價值觀就是文明禮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尚且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要想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要以具體活動為基礎。為此,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要積極滲透禮儀教育,提高學生的禮儀修養。本文主要介紹禮儀教育的意義,并探討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禮儀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 思想品德 禮儀教育
引言:
一直以來,我國都是禮儀之邦,重視個人的禮儀修養。每個中國人都被傳統文化所深深影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要重視對學生禮儀的教育。
1.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禮儀教育的意義
禮儀體現了一個的教育和素質,是依據行為規范和他人相處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是得到他人尊重與認可的一種手段。禮儀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個人、機集體和國家的文明狀態,象征一個民族的精神。在我國提倡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學校教育作為培育人才的主要陣地一直將禮儀教育作為重要組成。在小學階段,學生的三觀都還尚未形成,是塑造學生性格的關鍵時期,所以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學校開展思想教化的主要課程就是思想品德課,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要合理滲透禮儀教育的有關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在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要積極滲透禮儀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修養。
2.禮儀教育融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在小學教學中,學校為了降低教學成本與教育人力,通常不需要單獨設置禮儀課,禮儀教學的全部內容都能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開展,有效融合思想品德的教學和禮儀教育。
2.1創建良好教學環境,教育要循序漸進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滲透和融入禮儀教育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慢慢引導學生學習禮儀,不能操之過急,老師要盡量創建輕松教學的氛圍。比如在“我們真棒”這一節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大后想做什么樣的人,同學、父母和老師最喜歡什么樣的學生,從而引入禮儀的教學,在輕松的氛圍中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具備哪些素養。
2.2教育學生基本的日常禮儀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要從日常生活小事開始教育學生禮儀,重視教育學生生活中的基本禮儀常識。比如在“我的一天”這一節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一天都做了哪些事,從日常生活中引導禮儀教學。比如和家人分別、和同學老師見面時的禮貌用語、早上有沒有刷牙洗臉等良好的衛生習慣、坐立行走、為人處事和待人接物等等。老師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課堂中要把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小知識都講給學生,學生之后才能依照老師的教導實踐操作,規范自身行為[1]。再比如“過年好”這一節的教學中,老師要教學生如何向長輩拜年,如何向同輩拜年,學生在正式拜年的時候就能實踐操作,實現禮儀教育目的。
2.3禮儀教育和思想教育共存
在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思想教育和禮儀教育互相作用、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學生只有具備良好道德修養和思想品質,才能獲得禮儀教育。在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先塑造好人,再成為能人”的理念,重視對學生禮儀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老師要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改變以往只重視分數而不重視個人品質和禮儀的觀念,讓學生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習慣。老師在思想品德的課堂中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禮儀,包括在公共場所、學校、家庭和親朋好友家的行為,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
2.4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對禮儀的理解
學生在形成品德的過程中,禮儀知識是基礎,實踐行為更為重要。所以,學生在掌握一些禮儀后,老師要依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引導學生理解禮儀行為,并真正實踐這些禮儀行為。在思想品德教學的課堂中,為了實現禮儀教育的效果,老師可以創設禮儀情境對學生的禮儀行為進行訓練。同時要注意,情境創設一定要真實可信,如此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比如老師創設這樣一個情境:一個學生在寫完作業之后,就在看動畫片,媽媽在幫家人做飯,這時爸爸下班回來了,一臉疲憊。這個時候,學生應該做些什么?在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中開展禮儀教育,學生能自我體驗和表現,提高自身的禮儀修養。
2.5開展實踐教學,加深對禮儀的感悟
要想將禮儀知識真正用到實際生活中,需要學生的實踐。如今的很多學生在堅持性、控制力和自覺性等方面較差,對自身行為無法很好控制,完不成實踐作業。為此,老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要開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比如老師創建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家里來客人了,讓學生實踐表演如何接待客人,從而提高對禮儀教育的應用。
3.結語
開展禮儀教育的陣地主要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老師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課程資源,對禮儀教育的因素進行充分挖掘,在恰當時機引導和教育學生文明禮儀。同時,家庭也要參與到學生禮儀教育中,家庭和學校構成合力,共同推動學生的禮儀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習慣。
參考文獻:
[1]吳修武. 淺談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融入文明禮儀教育[J]. 新課程·中學, 2015(5):26-26.
[2]徐鵬.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禮儀教育的融入與滲透[J]. 教書育人, 2015(22):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