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青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的“五學”模式(先學、合學、展學、拓學和測學)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扎實推進小班化教學穩定向前邁進,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能力。但通過多次的觀摩、學習,在深受啟發與感召的同時,筆者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卻遭遇了水土不服,遇到了一些問題。
一、“五學”模式具體課堂實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預習等于沒作業”,前置性學習幾乎為零
“五學”模式中,先學是基石。沒有充分的前置性學習,后面四個環節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這就對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提出較高要求。但對80%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校來說,既缺乏硬件支持,又缺少家長協助,很難在學生前置性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方法指導。久而久之,學生在這種脫管狀態下,家庭作業的完成質量普遍不高。晚上放學回家后,學生能把書面作業寫好就不錯了,根本就不會將預習當作一項作業,哪怕有些學生有心預習,但受于種種客觀條件所限,前置性學習的質量很難和城區學校相提并論。
2.“你厲害,都你來”,教師“一言堂”變成學優生的“一言堂”
新居民子弟小學的學生能力差距較大,不像城市里的學生,語文素養相對較高,容易在“合學與展學”環節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小組的學困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盲目跟從,很難提出自己的個性化見解,而組內的學優生,通過個別訪談得知,他們在與學困生討論時常常有“雞同鴨講”的感覺,久而久之,組內就形成一套潛規則。所謂的討論,實則成了學優生代替組內同學的思考,變成他們的“一言堂”,并未對每一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合作意識提高起到有效幫助,合作淪為“合坐”。
二、“五學”模式本土化改造的方法與措施
1.四人小組變為六人小組
蓮都區的“五學”模式基于小班化教學而設計,而筆者所在的班級班額是48人,六人小組更為高效。分組時,可綜合考慮成績、性別和性格,組內六人呈現出一定的梯度性,編號為1到6。
2.變“五學”為“六讀法”,合理分配學習任務
究竟什么樣的學習模式既能讓學優生展現才華,發揮優勢,又能讓學困生不再旁觀,切實參與,有所提高呢?筆者一直在不停地思索與不懈地探索。經過三年的課堂實踐,創造了一套適合新居民子弟小學中高段語文學習的“六讀法”。
一讀落實生字詞。建議放聲朗讀,提倡自由朗讀課文,獨立完成識字,確有困難的可根據實際情況由組內學優生充當小老師,個別指導。但在全班交流時,由每組的6號當小老師帶領組內同學,代表整組進行組間PK,讓學困生在比較容易的學習任務中體驗成就感與存在感。
二讀了解文大意。建議跳讀和瀏覽,尤其是進入小學高段之后。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法指導,從中段到高段應逐步滲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段落大意歸并法、抓四要素概括、串聯小標題概括等。組內學優生較快地學會了這些方法后,可在平時的二讀中與學困生和中等生互相幫扶。全班交流時,以5號同學代表整組,先單獨說,再領著整組齊說來反饋。
三讀批注談感受。建議默讀。安靜的閱讀環境,比較能夠集中人的注意力,從而有效地激活思維。這在培養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閱讀習慣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個切忌操之過急的過程。教師在平時的閱讀課中,要滲透一些做批注的方法,鼓勵學生圈點勾畫,留下自己的真實閱讀感受。在三讀時,先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使他們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從而提升自信心和學習激情。獨立思考之后,再來交流分享各自的見解,這樣大家才能有話可說,不隨波逐流。三讀由組內的3號和4號同學負責展示。
四讀難點議一議。建議精讀,通常需要教師的引領,建議采用預學單或導學案,設置幾個有梯度性的重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逐一解決重難點。碰到組內合作解決不了的難點問題,提倡組與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在全班交流時,讓組內同學派代表來表達觀點,提高合作學習效率。從實踐來看,以1號和2號的同學主導。
五讀動手寫一寫。這個“寫”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規范工整地寫生字詞;二是基于語用的小練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寫字教學提出明確要求:第一、二、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的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它的好處在于課堂上讓學生練、學生寫,就可以當堂指導、當堂評議。把寫字教學融入合作學習,在互評互改中練好字,并發現課文中最值得模仿和學習的語言增長點,動筆寫一寫,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六讀作業要完成。根據實際情況可放在課內或者課外。
任何方法都必須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六讀法也不例外。它并不是只要求學生讀六遍課文即可,而是隨著學生語文水平、課文難易程度、學生對文本喜好程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3.建構與“六讀法”配套的激勵機制
六讀法跟蓮都區的“五學”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將“五學”融合在了每一讀中,每一讀學生都要至少經歷“先學、合學與展學”的過程,而不至于成為學優生的陪讀與旁觀者。
第一,提倡組內競爭,流動“六讀”的主導權。這次的1號不代表一學期都是1號,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做出調整,鞭策組內形成一種良性競爭。
第二,提倡組間競爭,爭奪“六讀法”的最佳六人小組。僅僅提倡組內競爭,會影響他們合作學習的積極性。而組間競爭先于組內競爭,小組成為最佳六人小組,每個組員都能成為“六讀之星”。這樣就能引發小組展開良性競爭,有效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促進小組成員間的團結協作,互相分工。
第三,“六讀之星”上臺上課。一些“六讀法”開展得特別好的小組,就能成為語文課的教師,站在講臺上給全班同學上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指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如何有效運用這根支柱,撐起學生語文學習的天空,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六讀法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或是困惑尚待解決。比如,六讀法開展了一段時間后,組與組之間就會形成一種能力上的“自然分化”,配合好的小組在合作學習中能力越來越強,往往異常團結,甚至有種排他性,不想和其他組合作。而那些配合不好的小組,在合作學習中經常互相埋怨,關系變得緊張,常常有名無實,這就與“六讀法”的初衷相悖,該如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呢?
舊問題的解決,新問題的產生,推動著教師更進一步地深入課堂實踐,花時間求答案,靠實踐求發展,努力尋找適合新居民子弟小學實際的高效學習模式。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中山小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zgjss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