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英子
摘要:對于聲樂藝術來說,聲音美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聲音美是一切感性與形象的來源。“所以我們聽歌唱,不是為語義(除非事先已熟知,本來就不易聽出),而是要欣賞那‘非語言方式的感動力…
關鍵詞:聲樂;審美;觀念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109-01
對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我們還可以從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或者說聲樂作品的存在方式進行考察。在一般的有關音樂作品存在方式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聲樂作品在存在方式上有沒有區別于純音樂作品的地方,它的特點何在。
一、聲樂審美的概念
有人從“聲器關系”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聲樂是與器樂并列的概念。器樂源于聲樂的理論前提涉及音樂美學的一個本質問題。純器樂的形式是對聲音原型(人的、自然的)、運動原型(人的內在生命的、自然宇宙的)進行抽象的結果,而主要又是對人的聲音原型和內在生命運動原型抽象的結果,器樂形式正因為通過人的聲音的抽象,才找到了通向人的內在生命的中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在這段話中,“內在生命”的觀念及“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對于聲樂美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概念:“內在生命”的前提是一個“聲樂的觀念與認知”的問題,而“有意味的形式”無疑是美學尤其音樂這樣的抽象形式的核心問題。
二、聲樂審美的觀念與認知
“觀念對音樂的影響一方面體現在對音樂內容和形式的選擇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對音樂內容和價值的認識上。也就是說,不同的觀念會對‘什么是音樂和‘音樂是什么作出非常不一樣的回答”。語言是文化的產物,作為文化構成的核心要素,它是觀念產生的源頭,也是聲樂方法及其審美形成的源泉。聲樂的不同形態,隨著經濟發展和媒體形式的多樣傳送,我們對不同語言和文化區域的聲樂樣式有了更多的認識。面對不同形式種類的或傳統或現代、或民間或人文的聲樂類型,我們往往會感到迷惑,這其中主要就涉及對聲樂認知的“觀念”問題。通過CCTV的“電視歌手大賽”,我們認識到了“原生態歌唱”這一形式,如果要對他們的主要特點加以描述,也許可以歸結為“唯歌唱性”和“非聲樂性”。“唯歌唱性”的意義在于他們專注于情感的表達,“歌唱”完全是生命意義上的活動,把情感流露直接皈依生命感悟與心靈的宗教崇敬;“非聲樂性”的含義如美國學者安東尼·西格的論文《為什么蘇亞要“歌唱”?》“告訴我們不同民族的‘歌唱的觀念是不同的”,在南美巴西的蘇亞印第安人中甚至沒有相等于我們的音樂和歌唱這樣的詞匯。對蘇亞來說,“歌唱”的“內在意義體現在‘歌唱對血緣、家庭的維系,對生產、生活、生存的作用,對視覺形象的表達,對宗教膜拜的渲染……蘇亞‘歌唱的外部意義是象征性的,是一種部落的符號,是我與你的對比,是自我存在的化身,是歷史傳承中牌坊式的東西”。
三、聲樂美學的啟示
對聲樂美的的探求,也會包含普通美學對美的探索一樣的歷程,從“客觀”到“主觀”,及其中“美”的光怪陸離的折射與反射。因為聲樂的美與審美,也包含客觀的聲樂之“美”與主觀的聲樂“審美”兩方面。因此,對聲樂美的研究,我們可以音樂美學的相關理論作為參照。張前、王次熠在《音樂美學基礎》中對音樂美的特征是這樣概括的,音樂美蘊含在藝術化的聲音組合之中,音樂美是心靈一隋感美的集中表現,音樂美是現實動態美的反映這表明音樂美具有綜合性、情感性和時代性特點。
對于聲樂美的綜合性而言,我們可以從聲樂藝術美的總體構成上進行綜合形式的聲樂音響的美的考察研究;而對聲樂美的情感性來說,一方面聲樂具有音樂情感美的品質,還具有人聲特有的感性特征;至于現實動態美則需要我們的聲樂家和聲樂教育工作者建立與時俱進的聲樂審美觀念,服務于社會和大眾。
于潤洋在《論音樂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一文中說:“音樂作品不是單純地以一種方式存在的,相反,它的存在方式具有二重性:音樂作品既是一個自身獨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態性客體,同時又是一個離不開接受者意識活動的、非實在的觀念性客體,這兩者處于辯證的統一之中,它們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揭示音樂作品存在方式的這種二重性的意義在于,它關系到音樂美學中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其中的一個首要的問題便是如何闡釋‘音樂美的問題。”而“音樂的美究竟在哪里?它既不存在于音樂作品這個聲音客體的種種屬性之中,也不存在于接受者主體的主觀意識之中,而是存在于這二者微妙的‘關系之中”。邢維凱在《音樂審美經驗的感性論原理》中論述“音樂作為感性對象存在的基本特征”時,特別討論了音樂作品的“原作”的問題。得出的結論是:音樂作品的樂譜并不等于它的原作,正如從更加普遍的意義上說,符合并不等于它所標志的客體;把作者本人的一次演奏稱之為原作,也同樣是一種誤解;要確定出一種唯一的樣式作為對原作的單一解釋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一部音樂作品的原作,是超驗于它的任何物質顯現體之上的一種存在,是主體問的感性對象,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感性樣式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中。正如杜夫海納所說:“只有當審美對象存在于觀眾意識中的時候,它才是完整的”。
四、結語
總之,這都正好說明“聲樂美是現實動態美的反映”奠定了聲樂的表現與創造的哲學基礎。沒有這一點,經典文本的生命力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