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恒 李潔 郭文
摘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產學研合作現已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力工具,也成為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本文對產學研合作的發展歷程及內涵進行了介紹,解釋了產學研合作的幾種模式。并結合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的具體實例,從“產”“學”“研”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合作的各個方面與細節。針對產學研合作發展的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一些發展建議。提出要加大自主創新產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貢獻,最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模式;發展
1、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學校以及科研機構等相互合作,通常是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蚋叩葘W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關系制度。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正式提出以來,產學研合作已經經歷了萌芽階段、轉型階段,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產學研合作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他們就業和創業的意識。同時也提高了學校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要素的能力以及學校自身的競爭力。
2、產學研合作概述
2.1 產學研合作發展歷程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最早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工程學院教務長赫爾曼.施奈德開創,他在1906年推行了第一個合作教育計劃。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進合作教育。1991年在上海成立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協會,1997年教育部確定“九·五”期間在全國28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試點工作。1997至2005 年,絕大多數高校進入產學研合作發展的建設中,不僅加強了教育與經濟、科技的結合,還推進了各機構之間的合作。2006 年,國家部委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成立指導小組來推進產學研合作的發展,使其在經濟促進、國家創新能力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最近十多年以來,大學科技園區的發展,也將我國的產學研發展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2.2 產學研合作內涵
產學研合作中的“產”是指產業界及各類產業中依托技術創新的現代企業和現代企業家,在這個前提下企業尋找更適合企業發展的合作方式,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的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的輸出來提供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為研究機構和高校提供研究需要的各種資源;“學”泛指學術界,高校的人才培養能更加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以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來完成對行業內的轉型需求。同時,在人才產出的同時引進社會專業人才對高校的人才庫進行充實;“研”主要指以進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各類技術開發為中心的應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機構,借助社會企業良好的平臺以及資源,科研機構在技術開發的同時完成對研究方向的規劃,以單純的技術型研究機構轉型成為技術性、方向性兼顧的研究結構,同時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將推動企業以及行業的整體發展。
2.3 產學研合作模式
(1)技術轉讓模式
技術轉讓模式是指高校將科技研究成果以技術交易的形式售賣給企業,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成果與企業進行轉讓,或者企業根據自身需求或者市場需要,向高校提出相應的項目。
(2)合作開發模式
合作開發模式是指合作開發各方進行合作,或者其中一方委托另一方對某種新產品、新技術或新材料進行系統的研究開發。企業投入資金與人力,利用高校先進的實驗研究設備與優異的人才,根據市場以及生產需要,合作雙方共同參與,共同將所掌握的科學技術推向生產。
(3)共建實體模式
共建實體模式是指企業和高校圍繞共同的目標,將各自的部分人力、物力與財力統籌起來集中規劃,統一使用并統一管理,創造的財富由雙方共同分享,責任也由雙方共同承擔。這種實體性的合作創新組織形式是產學研合作最高級、最緊密的形式,也是產學研合作最終希望建立的合作方式,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合作模式。
3、實例研究——西南科技大學產學研合作模式
西南科技大學與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檢測咨詢有限公司建立產學研校企合作已經五年有余,雙方建立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都十分成功。在技術轉讓方面,公司積極創造條件、提供資源,為青年教師提供研究、實踐、社會服務的機會,大力開展研究成果轉化、項目合作。在合作開發方面,雙方從生產服務過程中遇到的特殊問題、難題及新技術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研究。在共建實體方面,振通公司與土建學院在2016年共同申報的“工程材料與結構沖擊振動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已獲得成功;與環資學院在2017年共同建設“交通安全評估中心”,該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這期間通過企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雙方在“產、學、研”等方面充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合作非常圓滿,取得的成果十分顯著。
3.1 “產”的方面
“產”即企業的市場經濟。“產”是合作的重要基礎,也是市場轉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具體表現在:
(1)研究成果轉化、項目合作落地
公司致力于成為學校有擔當、能貢獻的實踐平臺。開展合作以來,公司積極創造條件、開放資源,為青年教師提供研究、實踐、社會服務的機會,大力開展研究成果轉化、項目合作。截止目前為學校教師提供科研、實踐驗證支撐的項目達30余個,其中立項的技術合作項目29個。
(2)學生就業
公司大力吸收學校畢業生就業,接收多個學院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數十余人,這既給公司提供了一些優質的員工,使他們成為了推動公司發展的中堅力量,也解決了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
3.2 “學”的方面
“學”即高校人才的培養計劃。作為科教單位,辦“學”興“教”一定是重中之重,助學育人也是作為合作企業應該輔助承擔的責任。具體表現在:
(1)軟硬件資源共享
自公司與學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起,相繼投入儀器、設備和裝備等供雙方使用,并堅持全部軟硬件資源以及試驗室、試驗檢測平臺供學院教學、研究使用,對學校的科學研究起了關鍵作用。同時通過公司試驗室進行實操,大的提高了廣大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2)共建重點試驗室
西南科技大學土建學院與公司聯合申報的《工程材料與結構沖擊振動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已于2016年獲得成功。通過這次項目的申報,較好的提升了雙方的配合協作能力,更通過該試驗室平臺為雙方的生產、研究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力量。
(3)學生培養
校企雙方共同搭建平臺,以“聯合、共帶、實地訓練”的模式培養本科生、工程碩士、工程技術人員,輸送人才,增收共贏。同時,校企雙方利用合作平臺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十余名。這些學生不僅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而且還具備扎實的實操能力,成為了不可多得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4)捐資助學
公司成立了專項助學金,通過捐資助學,不僅一定程度上從經濟方面解決了困難學生的學費問題,更有效激勵了莘莘學子們勤奮上進、感恩奉獻的優良道德品質。
3.3 “研”的方面
“研”即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研究。作為科研院校、技術服務企業,創新研發一直是校企雙方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公司深挖前沿技術的核心工作。為了能夠在工程技術應用方面打開學術創新的突破口,雙方從生產服務過程中遇到的特殊問題、難題及新技術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研究,通過聯合共建實驗室,聯合申報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定期召開研討會等形式進行研究平臺建設、項目和技術交流,增進學術成果產出。具體表現為:
(1)公司通過專款資助為學校土建學院搭建技術論壇,為相關教師免費提供技術研發平臺等形式,創造條件支持校方科研工作開展。依托公司試驗檢測平臺或項目平臺共同研究的科研課題及技術論壇均發展良好。
(2)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順應市場發展趨勢,2017年公司與環資學院達成具體意向,共同建設“交通安全評估中心”。該中心建成后,不僅可以創造客觀的經濟效益,還能為相應的研究創造更好的平臺。
(3)為了充分地利用智力資源,強化研究、創新的應用性,公司與學校積極開展了人員互聘工作。公司聘用校方博士、專家等作為技術顧問,為公司的技術開發、項目實踐提供指導;學校聘用公司技術、創新創業專家等作為產業教授,為學生培養提供實踐輔導、鍛煉應用能力,較好的發揮了研發、技術資源整合效益。
4、高校產學研合作發展的建議
隨著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有些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比如由于高?;蚩蒲袡C構與企業對自身的定位誤差導致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不高;由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發展時間并不長,缺乏成熟有效的政策法規來保障,導致當合作涉及到利益以及責任分配等問題時無章可循;由于某些企業考慮到自身的本質屬性以及風險承擔等方面,導致其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的熱情并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健全產學研合作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系統完善的法律法規是進行產學研合作的根本基礎。應該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以及利益分配,規范合作各方的行為,明確各種可能出現糾紛的處理辦法,保障各合作主體的權利。要建立切實可行的鼓勵機制與保護政策,提高科研人員參與的積極性。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技術創新平臺
要摒棄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很多高校應該在教育中建立起競爭意識和市場意識,做到開放辦學,要利用好學校的人才優勢,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模式,引進對學??蒲兴胶蛯W生能力發展有利的合作企業。
(3)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科技創新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和市場需求,尋求與科研機構和高校更深入的合作。在合作中要明確好合作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對于想要達成的預期成果也要交流透徹,平衡好合作各方的地位,爭取把科技成果更好的轉化成經濟成果。只有加速了經濟成果的轉化,才能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結語
產學研發展的短短幾十年,通過各方不懈的努力,最大化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給許多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帶來了更大的發展與創新。這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科研機構的科研水平,也給高校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理念。在產學研合作中,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依托自身的優勢資源,建立了多方互利共贏的新型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大自主創新產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貢獻,最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參考文獻:
[1]陳京輝,王俊杰.產學研合作模式探究[J].中國報業,2011(02):72-73.
[2]楊燕.產學研合作模式新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07):179-180.
[3]梁鵬,姜世華.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改革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15):96-99.
[4]王青迪.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及創新服務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5(21):15.
[5]馮鋒.行業特色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與機制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