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謙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實施,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學方法枯燥、單一,只是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使學生逐漸失去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沒有發揮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意義,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質教育在初中教學中愈發深入,人們更加重視學生的核心道德素質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德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核心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學科,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和提升。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不僅要教育學生繼承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還應該在課堂中有意識地貫徹法律法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學生能夠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本文就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分析。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一門基礎學科,也是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啟蒙課程,涵蓋多方面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這也是大部分小學生覺得道德與法治學科枯燥乏味的原因,再加上很多老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覺得這門學科只是作為輔助學科存在的,沒有給予正確的重視。也就直接導致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有效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對基礎的理論知識更是讓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去牢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受到威脅,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效率和質量都失去了保障[1]。
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后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2]。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
2、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首先就要為學生營造出輕松的的學習氛圍,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開展教學,進而將所學知識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氛圍中,不再感覺到拘束,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發散,并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快樂的進行學習[3]。例如:在教學《家鄉特產知多少》時,教師可利用PPT圖片為學生出示哈密瓜、椰子、人參等,讓學生通過圖片猜一猜這些物品的家鄉都是在什么地方,鼓勵學生積極的發言,進而有效的活躍了課堂氣氛,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家鄉的特產有哪些,使學生感受所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并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加強的特產和自然環境,進一步的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感受祖國的物產豐富。
3、運用多姿多彩的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傳統的教學一直以來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厭學心理比較嚴重,對學生基本上沒有興趣,主要是在教師的被迫和強制下學習,所以學習效果十分不理想,當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就無法得到提高[4]。面對這些實際的教學狀況,素質教育倡導全新的教學策略,以增強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己任,促使學生思維靈活地思考學科知識,因此,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顯得更加重要。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把學生真正看成一個發展中的人,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而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加強課前自主學習的指導。其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加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關注時政熱點,培養自主認知社會的能力,也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方面;時事是道德與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有著重大的意義。及時的激勵評價是培養自主學習的動力,我在教學中,總喜歡提一些問題,更喜歡讓學生提問,大家共同探討,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可以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4、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評價就是針對小學生們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實際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定,因此是至關重要的。在對孩子的評價過程中,過程性評價極為重要和關鍵。具體的評價方法,可以說教師的,可以是學生的。但是,最終的評價,不能最終停留在某次考試的成績上。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最應該是在教師深入調查的基礎上,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特別是那些后進生,雖然說學習較為薄弱,但是并非是無進步可言。要善于捕捉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進步,哪怕是細微的,也要及時給予其評價,從而讓其逐漸樹立起信心,能夠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道德品質、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及時的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連章.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8):91-92
[2]莊麗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實例研究[J].現代交際,2018(05):139-140
[3]王蕾.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7,6(24):125-126
[4]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