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鋒
摘要:小學階段設置品德與社會教學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從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最終成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但是,現實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固化,教學的內容不夠創新,從而導致孩子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出現不適應等現象。所以,為了克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首先對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改進和優化相關的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問題與對策;分析
一、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通過學習和領會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道德準則和思想觀念,可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在小學教學中,品德與社會教學扮演著中重要的角色[1]。可是,現實中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教學方式單一
在以往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采取說教的方式,向學生灌輸課本中的道德準則和學習案例,從而導致教學方式的單一和枯燥。這種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反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上述問題的出現,主要還是老師沒有深入研究課本中的知識和內容,對道德發展規律沒有理解和掌握,只是通過灌輸的方式來教導學生,所以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二)教學內容缺乏新意
很多老師的教學內容都來自課本,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基本都是帶著學生閱讀和理解課文中的內容,老師并沒有引入太多課外的內容和生活案例,使得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從而導致教學內容枯燥和無味[2]。長期下來,學生不僅失去學習的興趣和耐心,還影響到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及內容。所以,如何優化和創新現有的教學內容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缺乏有效地社會實踐活動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知識及理論需要學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才能明白和領會課本中的知識及理論。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學時間有限。多數老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而不得不減少社會實踐的內容,從而影響到了社會實踐的效果,不利于學生從實踐活動中領會道德準則的含義。由于缺乏有效地社會實踐活動,導致品德與社會教學沒能發揮其應有的教學效果,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四)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教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內心需求[3]。所以,老師制定出來的教學方式及內容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逃學的心理,這樣不利于開展后續課程的教學工作,也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念。因此,我們需要看到這一教學問題的嚴重性。
二、改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的對策分析
通過上述分析和研究,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我們需要看到這些教學問題的嚴重性,才能改進和優化教學工作,從而真正發揮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作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效地幫助。因此,下面本文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教學對策:
(一)提升教學方式及內容的趣味性
小學生還處于好玩的年紀,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如果我們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教學內容,一定可以激發學生的上課熱情和積極性。同時,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可以緩解緊張的上課氣氛,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知識。所以,老師除了按照學習大綱講授知識以外,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生活趣事,并結合一些情境創設方式,以提升教學方式及內容的趣味性。
下面以品德與社會中的《社會文明大家談》課程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各種文明現象作為課程教學的案例,將其與課本的知識進行融合,以豐富教學的內容。比如,老師可以設置一個坐公車的教學情景,并讓學生思考在公交車上會發生哪些文明行為。然后,老師可以上網收集一些發生在公交車上的好人好事,并將收集到的圖片及視頻資料作為上課的內容[4]。通過運用圖片及視頻資料作為上課的內容,可以將枯燥無味的課本文字變得生動形象,從而有效地提升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同時,讓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討論問題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探究課本知識,從而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堂討論,以給予學生更多表達自己心聲的機會。
(二)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實踐活動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單純的說教方式很難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本中的內容,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所以,我們需要轉變傳統的說教方式,結合豐富有趣的課外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的社會體驗,從而真正學習和領會課本中的道德準則和含義。同時,組織和安排課外活動時,老師還需要保證活動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意義,這樣學生才能從活動中真正學習和領會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們還是以品德與社會中的《社會文明大家談》課程內容為例,為了讓學生能夠觀察更多的社會文明現象,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公園、社區等地方去感受一下發生在我們真實生活環境中的文明現象[5]。又或者是帶領學生到社區,去幫助社區中的年邁老人打掃衛生、做做家務等,從而增加學生的社會體驗。通過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能讓學生從中體會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對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起到幫助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觀念的關鍵階段,如果學生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將會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當前我們需要正視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問題,并改進和完善教學工作,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曾憲松. 小學思品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生活教育, 2015,23(12):005-005.
[2]李穎.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 時代教育, 2016,31(14):216-216.
[3]劉大東.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現存問題與解決策略[J]. 中外交流, 2017,16(24):240-240.
[4]周丹平. 淺談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 好家長, 2017,11(29):65-65.
[5]劉偉, 李淑華.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新創新[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7,28(1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