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藝
摘要:閩南語的傳承一代不如一代,閩南文化“敢拼愛贏”的精髓正慢慢淡化,閩南語遭遇傳承危機!“搶救閩南語、保護閩南文化”勢在必行!而綜合實踐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關鍵詞:危機;傳承;綜合實踐;載體;閩南文化
一、在綜合實踐中滲透閩南語文化的必要性:
閩南語遭遇傳承危: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閩南文化的基礎是閩南語。閩南文化上接中原、吳楚,下續臺灣、東南亞,涵蓋面和影響范圍相當廣泛。而今,曾經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的閩南童謠,卻正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淡出孩子們的生活,能夠吟誦閩南童謠的孩子寥寥無幾,有的甚至連閩南話也說不好閩南方言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周長楫教授表示,以前曾做過一份調查,隨意選擇廈門市一所中學一個班級的50名學生,拿出100個常用的閩南語單詞,請他們念,沒有一個學生能夠完整地把100個詞語念出來,只有一半學生可以念出70%的單詞。另一個調查則在一家三代人里進行,1500個閩南語常用語,爺爺能念出85%,父親念出60%,到了兒子只剩下30%。說明閩南語的傳承一代不如一代,閩南文化“敢拼愛贏”的精髓正慢慢淡化,閩南語遭遇傳承危!“搶救閩南語、保護閩南文化”勢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綜合實踐中滲透閩南語文化,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挖掘閩南語的文化價值,讓下一代了解、傳承優秀傳統閩南音樂,激發下一代熱愛閩南語鄉土文化呢?在不斷嘗試和積累中,我們得到了一些經驗和感悟。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閩南童謠的有效方式:
(一)、了解童謠,了解閩南文化。
閩南童謠是我國民間藝術文化之一,它流傳于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它以短小精悍、句式多樣,節奏鮮明、音韻優美,瑯瑯上口、易誦易記,深受喜愛。閩南童謠從內容可分為時政、育兒、游戲、動物、植物、知識、民俗、趣味等類。
從形式上分,有搖籃曲、敘述式、問答歌、連鎖調、謎語、繞口令等形式;
從體裁分可分為:直敘法:如「掠毛蟹」;對答法:如「牛奶糖」;數數法:如「月月」;連句法:如「茶燒燒」;反覆法:如「月亮月光光」;擬人法:如「天黑黑」;夸張法:如「阿財」;猜謎法:如「頭殼」;繞舌法:如「東勢抽銅線」;自語法:如「土地公」;逗趣法:如「阿里不達」。
從表演上看,大體有念謠、唱謠、戲謠、舞謠等種。
而在教學中篩選出健康向上、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寓趣味性、知識性、審美性強的童謠,十分有利于綜合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閩南語童謠進課堂。“一月炒米香 ,二月炒韭菜,三月強強滾,四月炒米粉……”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閩南童謠不經意地在耳旁響起,總能輕易的喚起人們對于童年的美好回憶。
(二)、閩南語童謠進課堂。
閩南童謠本身是社會文化與校園文化、課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選擇篇幅短小、充滿生活趣味的閩南童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點仔歌》“點仔膠黏著腳,叫阿爸買豬腳,豬腳庫仔滾袂爛,飫鬼囝仔流嘴瀾……”體驗小孩子餓肚子,不加掩飾的樂趣;描寫動物的童謠《飛飛飛》“飛飛飛,蜻蜓庚布免呢機,老鼠爬壁免樓梯,雞翁相打免舉槌。”因其篇幅短小,表現內容為幼兒熟悉并喜愛的小動物,有助于幼兒結合動作表演理解記憶,更能讓幼兒體驗初學童謠的收獲和喜悅;生活題材的童謠《將銀請戲做正音》“大溪無蹽不知深,大鑼無打不知音,社中列囝著來禁,將銀請戲做正音。”不但有其獨特的韻律美,還蘊含著生活情景、做人道理、簡單哲理;敘述式童謠《燕子飛過墩》“燕子飛過墩,外媽惜外孫,阿舅嫌我歹,阿妗嫌我捷捷來,不是為著公媽代,精肉煮蛋也不來。”。再如:童謠《玩骰歌》“一放雞,二放鴨;三撥開,四合攏;五搭胸,六拍掌;七啊七零零,八捏鼻;九摸耳,十籠統撒。”這是閩南一帶小孩子玩骰子(骰子可以用石子代替)時的伴念詞,幼兒在玩樂中掌握了閩南童謠,認識了身體的各個部位,也加深了對數的感知,領悟童謠的作品風格、藝術特征和閩南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民間的文化。
(三)、自編自演閩南童謠。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閩南童謠教育能投其所好、揚其所長,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閩南童謠: 《刈草喂牛》
表演游戲是幼兒通過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文學作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在表演游戲中,由學生扮演角色,發揮想象,表現故事情節,從而發揮其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很多類似于《不識文字真是慘》“不識文字真是慘,親象青瞑欠人牽,有人寫批來給咱,央人看批人嫌沒閑。”的童謠,作品本身就蘊藏著一個生動、形象、有趣的生活故事。教學活動中我們層層遞進地激發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將童謠轉化成故事再進將童謠轉化成故事再進行表演活動,學生經參與就樂此不疲。如,第一環節:故事的聯想由不識文字的牛阿伯接到郵遞員羊小寶送來的信,到處“央人看批人嫌沒閑”展開。第二環節:學生選定故事角色,自制道具、頭飾。第三環節:學生編排故事角色對話和表演動作。這些環節緊湊的開展既發展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又鍛煉了表演能力,使教學目標輕松的完成了。表演《新娘拜茶》“新娘新,拜觀音,新娘捧茶給大官,大官想要展封神……”中嫁娶的有趣,在這首童謠中,敘述式的內容容易讓學生理解接受并產生共鳴,而句句壓韻更能激發幼兒對童謠的喜愛;再如《一放雞》中“一放雞, 二放鴨, 三分開, 四相疊,五搭胸, 六拍手, 七紡紗, 八摸鼻,九揪耳, 十拾起, 十一坐金交椅。”可讓學生邊說唱邊邊比動作。還可互比互評。此外,還可在校園內開展閩南童謠歌唱比賽,不僅能豐富校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讓他們體驗、鑒賞、表現閩南童謠豐富的內涵和魅力所在。隨著學生對閩南語童謠審美能力的提高,必將促使他們喜歡、熱愛閩南文化。
傳承閩南語歌曲不僅要靠我們這輩人,還必須靠子孫后代去發揚光大。因此,閩南語文化的發展必須從孩子抓起,從閩南文化做起,依托校園文化之間的影響和浸染傳播閩南童謠,推廣閩南語歌曲,使閩南文化教育做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