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鞠萍
摘要:在鋼琴的教學和演奏中,經常會聽到“樂感”這個詞語。樂感是判斷一個人對音樂理解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是否有藝術修養的重要標準。作為學生來說,只是“硬”技巧的練習,是達不到表演藝術作品的目的。樂感是音樂作品的生命,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感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樂感;培養;音樂教學;鋼琴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251-01
一、樂感的培養途徑
1.培養樂感要從基本功訓練抓起。掌握正確的彈奏基本功,是鋼琴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任何人都要遵循技術訓練中所包含的科學規律。學習任何一種彈奏方法都是為了表現某種音樂為目的。
因此,基本功訓練就要本著彈活每一個音的原則去培養樂感。我在教學中的做法是在彈奏練習曲時,用不同的觸鍵方法、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表情進行夸張性的演奏練習。如:音階可以用有力的斷奏來表現一種威嚴;用較慢的連奏可以表現一種憂傷;用快速輕巧可以表現一種隨心所欲的情緒等等。這種練習必須用心去彈,把有意識的音樂行為轉化為無意識的音樂行為,才能逐步地培養樂感。
2.培養良好的聽覺。聽覺是指大腦接受聲音、辨別聲音的能力。音樂原本就是一門聲音的藝術。它是依靠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的對比和變化,有規律的組織起來的,高低起伏,粗細有致,從而形成音樂的形象,表達喜怒哀樂形成音樂并通過聽覺器官來感受的一種藝術。音樂因其嚴謹的作曲技術還體現出了和諧之美,充滿了生命韻律的節奏,微妙細膩地造就了藝術境界,除了哲學理性之外,還時常帶有神秘的感性色彩。如果想要完整地表現音樂的內容,不能只靠演奏時本能的沖動,除了良好的文化修養、豐富的音樂實踐和精湛的演奏技藝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聽覺。
3.培養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聲音的概念與觸鍵方法是緊密相聯。在掌握手指觸鍵的基本方法后,還要將不同的觸鍵方法靈活運用到不同作品中去。觸鍵方法不同,表現的音樂形象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為什么要用不同的觸鍵方法,所要達到的目的,明確地告訴學生,并通過課堂訓練使他們體驗到觸鍵方法與音樂表現和樂感三者之間的關系,由此而啟發出對美的聲音的自覺追求。演奏樂曲要生動感人,就要用樂感去表現樂曲的基本情緒、樂思。而這種樂感的表現,不是一次就能到位的。是要通過反復的練習,長期積累,才能達到一定的要求。鋼琴教學應緊緊把握住樂感表現這一重要環節,使學生能夠自覺地用音樂的語言、呼吸和基本功練習中所獲得的樂感去準確地刻劃樂曲。并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在他們的演奏中,用樂感串起來的每一個音都是音樂整體上的一部分,是充滿生氣、充滿感情地。而不是孤立地、蒼白地、枯燥無味地。只有用樂感這根線穿起來的每一個音,才能構成樂曲完整統一的美,才能使每一個音,象珍珠一樣閃閃發光。
二、樂感培養的實踐
1.欣賞音樂是提高樂感的重要方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可以從學生自身的音樂知識、演奏經驗、成長經歷、審美情趣、性格個性及生理條件等方面著手,從而達到綜合音樂素養的提高。音樂知識的培養可以通過教師日常的教學來完成,而音樂經驗則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實踐中進行摸索總結而得出。學生的成長經歷也是綜合音樂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關注成長中與音樂有關的符號,激發學生的想象,盡量用音樂思維去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思。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也非常重要,因為審美情趣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學生的個性及生理條件對音樂素養的培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學生必然有不同的個性及生理條件,一定要有針對性。
2.舞臺實踐——樂感的真實檢驗。鋼琴表演藝術是一門時間性很強的藝術。只有在舞臺實踐中,我們的音樂感覺、演奏技巧才能得到切實的鍛煉與提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們平時在琴房練琴多是獨自一人,若是在教師面前上課可能會好一些,一旦遇到演出、比賽場合,面對人頭簇動的開闊劇場和強烈的舞臺燈光,環境突然變化,即使平日訓練有素也難免緊張,常常大失水準。應該說上臺緊張是一種正?,F象,但是對有經驗的演奏者來說,卻往往可以很好地調節與克服這種緊張,有些演員甚至還能化緊張為動力,超常發揮。雖然臺上的緊張度受心理素質、藝術修養多種因素影響,但與舞臺經驗非常有關。而有些人擔心自己的演奏能力不成熟、上臺出丑,不敢登臺。殊不知技能不夠成熟本來就有心理負擔,如果壓抑自己舞臺實踐,一旦突然要當眾彈奏時勢必會有更多顧慮。因此,大量參加藝術實踐活動對專業的提高可以產生重要影響,但這樣的影響必須是在認真參與的前提之下,只有不斷的總結,才能有效提高、增長自己的演奏表現力,向成熟邁進。
總之,鋼琴教學中樂感的訓練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因此,應重視樂感的培養,開闊多元文化視野,與相關學科結合,全面提高演奏者的綜合素質,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