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龍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流動人口日漸增多。被父母帶入城市的孩子成了“流動兒童”,而留在農村的被叫做“留守兒童”。如何讓“流動兒童”在城市接受教育呢?讓“留守兒童”完成應有的教育呢?本文首先介紹了受教育權的相關概述,從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目前存在的受教育權的相關問題出發,作出分析,提出對策。
【關鍵詞】受教育權;流動兒童;留守兒童
一、受教育權的相關概述
受教育權是憲法和教育法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法學的兩個基本范疇,是教育法制建設的兩個基本問題之一。受教育權的社會權性質對國家在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都是社會發展需要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不解決好這一現象勢必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個人在國家和社會創建的各類學校、教育機構等學習文化等方面知識,以提高生存和發展能力的權利”。既然受教育權是一種權利,那么“流動兒童”不管身在何處都必須享受受教育權。但往往事與愿違,城市規劃還不成熟,很多相對的教育設施設備還沒準備好,大批的外來務工人員拖家帶小蜂擁而至。“流動兒童”沖擊著城市的學校,學校很難肩負起應有的教育權,“流動兒童”在城市入學難成了一道梗。面對這一問題,如何突破成了政府的當務之急。
然《教育大辭典》中指出:公民從國家那里獲得均等的受教育條件和機會的權利,是公民基本權利之一。著名教育法學專家勞凱聲又認為這種權利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通過學習來發展和完善人格的權利。根據這些依據,“流動兒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這個權利與身份的高低貴賤、財富的多少無關。只要你是中國的公民,就享有受教育權。現實與理論還是有差距的,面對這么對的流動大軍,城市無法一下子全部接納,于是,“流動兒童”在城市受教育權受到一定的條件限制。
二、流動兒童受教育權問題
城市不斷建設發展帶來了建筑業的崛起,農村多余的勞動力涌向城里形成了人口流動,隨之也帶來了流動兒童的日益增多,這些跟隨父母打工涌入城市的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必須要接受教育。城市教育資源的緊缺導致適齡兒童無法接受當地同等教育,流動兒童受教育的問題也緊隨而來。
(一)受教育機會和權利不均等
依據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生,必須以兒童的戶籍為就近入學的依據。這個規定就為“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入學設置了一定的障礙。流動兒童怎么會有父母所在城市的戶籍呢?而現實必須要有戶籍證明等相關證件才能被當地學校接收。戶籍是進入本地學校的最好“通行證”,一本城市戶口本成了流動兒童入學的“攔路虎”。沒有當地戶口,必須能夠負擔得起借讀費,才可以在城市讀書,否則只能回老家接受教育,又成了“留守兒童。”很多農民工經濟跟不上,流動兒童到了上學年齡一般被送回老家或者干脆輟學。孩子的教科書不是全國統一的,教育內容和側重點知識面都有差別,加上必須在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的這一制度,讓農民工子女不得不回到老家接受教育。這種種現象說明了流動兒童受教育機會和權利不均等。
(二)教育質量差
很多“流動兒童”無法享受所在城市的公辦學校的教育,但到了上學年齡又不能不接受教育,他們的父母只能選擇去一些收費低、教學質量底下的民辦學校。城里的民辦學校大多為了掙錢是私人辦學行為,硬件設施設備投入不多,只能臨時租用簡陋的房舍,聘請毫無專業知識的人員擔任教師,場地的粗糙根本達不到國家認定的標準。不具備辦學條件。但是沒有辦法呀,公辦學校進不了只能將就進入私人的民辦學校。
三、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問題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在農村地區,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進行隔代監護、單親監護、上代親戚監護、同輩監護或自我監護,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和少年。留守兒童一般都是隔代照顧,要不放任要不管教過嚴。不管哪一種都對孩子的身心有一定影響。除了家庭教育讓人頭痛,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依然是讓人頭痛的問題之一。
(一)社會重視程度不夠
有溺愛的長輩對留守兒童特別精細化照顧,以為本來缺少父母的關愛,過多遷就孩子,使得孩子任性妄為,事事包辦事事妥協導致孩子很多良好習慣的養成錯失時機。留守兒童變得難管教野性十足。在家里以撒野耍賴讓長輩對其妥協,在學校上課調皮、作業拖拉頑皮搗蛋,老師為之頭痛。剛開始學校領導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這些表現不以為然,根本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嚴重性程度。等到關注到這些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與非留守兒童的差別才驚醒才有所徹悟。
(二)學校教育功能不完善
學校的教育功能還停留在傳統的鄉村教育時期。老師按部就班式的教育模式也放任了留守兒童。領導和教師疏于管理,使得留守兒童更為散漫。我認為留守兒童學校僅是承擔了傳統的教育職能,而未能代替家長承擔部分的附加“照管”職能。這樣就形成了留守兒童的“放羊式教育”。
(三)缺乏經費保障和政策支持
自從2007年《教育部要求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的新聞播出后,留守兒童慢慢被關注得到重視。政府部門開始以同城待遇的方式開始著手解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但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策文件還是缺失的。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增多,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是地方政府的新增事權,按照財權與事權統一的原則,中央政府應劃撥相應的專項資金,來對留守兒童進行集中管理,彌補家庭教育的缺位。
四、完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教育權的相關措施
我國《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作為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也必然擁有受教育的權利。就義務教育的兒童來說,接受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這就意味著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是不可放棄的。農民工父母應有保護孩子受教育權利的意識。作為流動兒童的法定監護人,父母有義務保證孩子的受教育權利,即使在上學難的環境中,也不能放棄讓孩子受教育,必要時候應拿起法律的武器。
(一)改革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的改革,消弱了農村戶口和城鎮戶口的差別。城市政府應該像對待本市市民一樣對待農民工,應該在社會保障、稅收、就業、居住、生活等問題上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從而保障勞動力合理流動。打破地域式的戶籍制度,放寬優惠政策鼓勵外來務工子弟的子女就近入學。
(二)健全教育法規
為確保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要進一步修訂完善《義務教育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定:
1、制定就近入學
針對流動兒童上學難的問題。指出該適齡兒童、少年可以在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并享有與當地適齡兒童、少年平等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也就保證了,流動兒童可以在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學。
2、制定《教育經費法》
隨著《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不斷深入,這項政策讓農村兒童享受到免費教育,對家庭困難的孩子還有貧困補助。這項優惠政策解決了很多困難家庭的經濟窘迫。根據需要制定《教育經費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比例、使用和監督做出統一明確的規定,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經費籌措、分配和使用監督體制。九年義務教育是全國適齡兒童都有權享受的一項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充分體現義務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義務教育是一個整體,政府應當把城鄉義務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系統思考,農村基礎教育的薄弱決定了義務教育的發展要從農村抓起,用于普及義務教育的財政應該傾向于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要想早日實現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首先要求政府認識到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的根源,正視城鄉教育負擔能力的差異,從而在政策上有的放矢對弱勢地區和群體辦實事。
3、完善教育法救助貧困學生的方式
我國公民受教育權利還很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政府有義務向權益尚未得到保障的兒童提供必要的幫助,特別是貧困的農民工子女。政府應擴大入學機會,增加教育公平性,提高“流動兒童”教育質量。因此,針對我國的受教育權公平實現中的問題,首先要給受教育權及其相關的權利義務以清晰、明確、合理、可操作性強的規定,才能產生有效的司法、執法和實施法律監督行為,從而使受教育權得到實現。
“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權在不斷受到重視,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中,希望不遠的將來沒有“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一說法。
(三)提高社會關注度
農民流入城市是因為當地經濟落后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富裕的城市打工尋找更多的經濟來源。農民工為城市的建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勞力和熱情,可以說沒有農民工起早貪黑的辛勤勞動,城市不會這么快速發展,城市面貌也不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應當賦予他們和本地人同等的權利享受城鎮的公共資源和服務。如果窮人越窮,富人會越富,這無疑會使我國的貧富差距拉大,勢必造成貧富不均的新矛盾。所以,城市市民不應該歧視外來務工的農民工,政府更要想法設法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解決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大家一起齊心合力解決流動兒童入學問題才是最根本的,也是政府最深的人心的一項民心工程。
(四)加快學校建設
民工子弟學校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量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教育和管理存在一些不足。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來規范、鼓勵和支持民工子弟學校,使它與公辦學校優勢互補。一是給予民工子弟學校一定的優惠政策。讓民工子弟學校也獲得政府撥給的“生均教育經費”。這樣有利于增強民工子弟學校與公辦學校之間開展競爭,而且有利于打破地區和戶籍的限制,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入學問題。二是民工子弟學校制定合理的辦學標準。政府協助整合教學資源,適當的合并、兼并,以擴大辦學資源和優勢,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五、總結
“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權在不斷受到重視,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中,相信通過家庭和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全社會能為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流動兒童、留守兒童。
【參考文獻】
[1]李海秀.《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光明日報,2013-05-16
[2]徐文娟等.江西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素質教育論壇,2007,(11):18
[3]柳翔浩.西南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受家庭教育權缺失的法律救濟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3,(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