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鑫
摘要: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795年,他與命運抗爭的博大胸懷,預示著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九交響曲“合唱”等作品的誕生。
關鍵詞:第一樂章;結構;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078-01
一、創作背景
貝多芬1770年生于德國波恩,他的人生正值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革命的思潮敲打著他的心,加之自身耳疾困擾。貝多芬的音樂表現出頑強、自信、勇往直前的性格,其音樂是時代和個性的產物。
第一鋼琴奏鳴曲創作于1795年,是其音樂創作的早期作品,這個時期的作品不論曲式結構還是和聲樂匯都有海頓、莫扎特的影子,但其個性在此作品中已顯露無疑。正如俄國音樂家安東·魯賓斯坦所說:“第一樂章一個音符也不像海頓、莫扎特,它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一張愁眉不展的貝多芬面容”。貝多芬在當年日記中寫道:“勇敢啊!雖然我的身體不行,我的天才終究會獲勝”。
二、結構分析(奏鳴曲式)
(一)呈示部
(1)主部:1—8小節,f小調,共8小節,為單樂句。主部主題由第1小節上行分解和弦動機和第2小節下行級進動機構成,這兩動機在3、4小節移至屬功能上模進一次。5、6小節下行級進動機進行了重復擴展。第8小節結束在屬和弦上,主部完成了從主到屬的和聲進行。(2)連接部:9—20小節,c小調—bA大調,共12小節,為二句體。9—14小節為第一樂句,主部動機移至c小調主和弦上模進一次,由左手奏出,11—14小節下行級進動機進行擴展。15—20小節為第二樂句,其間調性轉入bA大調,副部主題材料在這6小節里模糊出現。(3)副部:21—41小節,bA大調,共2l小節,為平行擴展樂段。副部完成了從屬到主的和聲進行,形成了與主部和聲方向上的對稱,彰顯了貝多芬天才的結構設計能力。(4)結束部:42—48小節,bA大調,共7小節,為補充性結束型陳述。和聲上一直反復和聲進行,音樂材料是主部下行級進動機的簡化后發展。
(二)展開部
(1)導入:49—54小節,bA大調,共6小節,為單樂句。選用主部的音樂材料在副部調性上進行,表明了貝多芬對主部、副部構思的整體性設計。(2)展開:55—80小節,bb小調—c小調—bb小調bA大調—f小調,共26小節,為平行擴展樂段。55—62小節是第一樂句,是副部主題在bb小調上不帶擴充的移植。63—80小節是擴展型第二樂句,副部主題移調到c小調、bb小調、bA大調,由左手演奏。77小節回到f小調,為接下來的屬準備做好鋪墊。(3)屬準備:81—100小節,f小調,共20小節。在主調f小調屬持續音的背景下,音樂逐漸推向高潮,迎接再現。
(三)再現部
(1)主部:101—108小節,f小調,是呈示部中主部的完整再現。(2)連接部:109—119小節,f小調,共11小節,為二句體。該部分選用與主部同樣的連接材料,但調性發生變化,之后一連串不明確調性的和弦連綴發展。(3)副部:120—140小節,f小調(調性回歸),共2l小節,為平行擴展樂段。音樂材料與呈示部中的副部相同,調性從bA大調回歸到f小調。(4)結束部:141—152小節,f小調,共12小節,為補充性結構。與呈示部中不同的是該部分進行了擴充,增加了幾小節的強奏終止。
三、演奏分析
第一樂章是性格熱烈、激情十足、充滿變化的快板,該部分沒有運用炫技的表達手法,節拍活躍、穩健,2/2拍和三連音節奏要彈的十分準確。音樂開頭是直線向上的分解和弦,演奏時速度不要太快,第2小節的最高音稍作強調,低聲部的同音反復運用斷奏的演奏方法,彈得十分干脆,展現出貝多芬的熱情和勇往直前的堅強性格。第5小節,音樂開始輕微的漸強,氣勢逐漸高漲,倚音要彈得尖銳,倚音的依附音要彈得明亮、響亮,突出音樂的緊迫感。第7小節,琶音的每個音要彈的清晰、保持夠時值。20小節柔和、歌唱的下行副部主題出現,彈奏時掌關節發力、指肚觸鍵,手腕有彈性的跟隨樂句旋律線起伏,運用連奏的演奏方法。33小節在低聲部出現的上行號角音型使音樂越來越堅定。展開部基本以弱力度演奏,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在bA大調上展開,55小節低聲部連續的八分音符要彈得干凈、輕巧、連貫,襯托出高聲部的旋律。67小節的低聲部旋律要彈奏的飽滿,彈奏時上身放松、指肚觸鍵,將力量沉入鍵底,69小節至79小節,高聲部旋律要彈的肯定、清晰有力,這樣低聲部與高聲部交相呼應,穿插交替的音響更突顯了音樂的緊張和不安情緒。81小節開始音樂逐漸安靜,音樂情緒也逐漸平穩。結束句中低聲部的和弦跳音和高聲部弱拍上的尖銳重音要彈得極其強烈,情感飽滿,以形成簡潔、有力的終止。
四、結語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織體較簡單,以簡潔緊湊的結構有機發展。整個樂章充滿了興奮、激情、決斷力,顯露出貝多芬直率的性格和強烈的情感。這種剛強的激情和堅決勇敢的精神正是貝多芬筆下的英雄主義形象,果斷、有力的演奏是對英雄性格的正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