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要:由非職業舞者創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統稱為群眾舞蹈,常見的舞蹈形式是群舞。一般來說,群眾舞蹈的主題多是表現群眾的日常生活,所以群眾舞蹈創作一定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那么如何可以創作出大眾喜聞樂見,雅俗共享的舞蹈作品呢?群眾舞蹈創作應該遵循的主要原則是什么呢?筆者將結合個人的舞蹈創作經驗對這一藝術課題做出簡要的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一些想法,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群眾舞蹈;藝術創作;主要原則
中圖分類號:G241.3;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092-01
一、前言
隨著全民素質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層出不跌,舞蹈作為一種雅俗共享的藝術活動,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歡,舞蹈界也開始更加注重對舞蹈藝術作品的創作,我國舞蹈文化事業的發展蒸蒸日上。群眾舞蹈創作是舞蹈創作中的一種,群眾舞蹈的特點是具有普適性和廣泛性,群眾對于這種舞蹈形式有一套特定的衡量標準,因此針對群眾舞蹈的創作就要貼合實際,貼合生活,貼合群眾,并在這個基礎上完成群眾對審美的需求。設計師在進行群眾舞蹈創作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否則就會出現一些脫離實際,缺乏美感的作品,下面筆者結合個人舞蹈創作經驗提出一些群眾舞蹈創作應該遵循的原則,以便能夠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二、三貼近原則
十六報告中提出的三貼近原則是我國文化宣傳工作的指導方針,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用,這一原則適用于所有的群眾文化活動中,群眾舞蹈當然也不例外。三貼近原則指的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所謂貼近實際,指的是從實際出發部署文藝工作,無論是開展文藝創作還是檢驗文藝作品都要以實際效果出發,不能憑空想象,這樣才能夠保證群眾舞蹈創作的時代性,普適性和規律性。所謂貼近生活,就是在生活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再次創作,群眾舞蹈創作要融入生活,服務生活,引導生活,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具有生活氣息,能夠引領群眾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所謂貼近群眾,就是扎根于廣大群眾,舞蹈和廣大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活動的一種常見形式,所以針對群眾設計的舞蹈形式要能夠滿足于群眾的需求,或者是能夠反映出群眾的心聲,讓群眾在舞蹈過程中感受到切身的快樂以及精神世界的充足。
三貼近原則并不是說要扼殺設計師的想象,貼近生活并不是要被生活“拖著走”,而是說設計師在群眾舞蹈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感受,考慮到群眾的接受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輔以創造性的設計思路完成設計師的美學體驗。除此之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并不局限于當前的狀態,也可以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設想,通過舞蹈這種形式完成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可以引領群眾為了美好生活和更加豐富的精神家園而奮斗。
三、注重群眾舞蹈的個-性之美
舞蹈的個性之美是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記憶的關鍵點,也是舞蹈作品的靈魂所在。筆者記得當時《黃河女兒情》第一次出現在舞臺上時立即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大家都被這種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文化的舞蹈作品和感動,所震撼,在當時的舞蹈界還刮起了一陣“西北風”。那么為什么它可以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呢?因為它獨具風格,是一個有靈魂,有思想的作品,無論是在文化品位,藝術特色以及情感穿透力等方面它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樹一幟,這就是它的個性之美。設計師在進行舞蹈創作時要具有使命感,要具有對美的一種追求,不能看輕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不是可以隨便“糊弄”的。群眾需要借助舞蹈這種動態的表演方式去表達自己心中熾熱的感情,去完成屬于自己的藝術追求,需要這種在思想層面,藝術層面和民族層面都具有鮮明個性的舞蹈作品來實現情感上的一種轉換。所以設計師要重視群眾舞蹈的個性之美。可以多揣摩一些優秀的舞蹈作品,認真學習優秀的創作方式,避免模仿和照搬,其實生活中和民間藝術中有很多閃光的東西可以放大,設計師所要做的就是要緊緊抓住這些閃光點,讓自己的作品扎根于傳統文化和風俗民情中,當然可以增添一定的想象和夸張,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挖掘出我們這個民族性的特質,因為群眾舞蹈是不能脫離民族的,它是一個民族的整體民俗,風情,信仰,崇拜和審美意識長期積淀的基礎上形成的,無論怎么創作都無法忽視這種“本質”的東西,這種獨一無二的本質往往也是一個舞蹈作品能夠成為經典的重要條件之一。
四、結語
群眾舞蹈的受眾是廣大群眾,每一個受眾的心態又是千變萬化的,這就要求群眾舞蹈創作既要具有普適性,又要具有個性。群眾舞蹈首先要滿足絕大部分人對于舞蹈的需求,其次是滿足個體的審美需求,所以設計師要從實際生活出發,提煉出生活中的閃光點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從而使舞蹈作品既貼合群眾,又能夠保留民族性的特色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