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思佳
摘要:常德絲弦作為湖南曲藝界和說唱藝術界百花園中的一朵爭奇奪艷的奇葩,一直在湖南藝術文化史上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且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一直流傳至今,但隨著西洋文化的傳入,多媒體藝術的發展,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常德絲弦在發展傳承方面出現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為了更好的保護文化遺產,本文將從常德絲弦的發展概況,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作用,現存的問題和傳承發展的建議三方面進行系統的論述。
關鍵詞:發展概況;建設作用;現存問題
一、常德絲弦的歷史發展概況
(一)宋元明清時期
宋元明清是我國戲曲和說唱藝術有著高度發展與成熟的階段,雜劇,散曲,南戲都在這一時期孕育成熟,常德絲弦作為湖南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搭上了順風車,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由于常德地區處于山與水交界處,宋元時期各地文人和歌女紛紛來到常德地區,他們帶來了許多小曲,使得常德絲弦開始傳承和發展①。清中葉以后,隨著商業的繁榮,城市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常德絲弦開始打上了商品經濟的烙印,出現了許多以商業為主的時令小曲。隨后常德絲弦的發展主要得力于一個名叫賀小昆的民間藝人,他改編了《雙下花》,《二度梅》等傳統的曲目,且吸收了外國歌劇中的創作手法,加入了少許的西洋樂器伴奏,使得常德絲弦在藝術上有了較大的改進和創新。清末年間,又出現了一位較重要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徐梅清,她利用自己優美的歌喉,銳意改革且加入了四川一帶的流行小曲,創立了川派,使得常德絲弦這一藝術品種開始有了派別之分并最終奠定了常德絲弦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二)近現代時期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屈辱且多難的歷史,1840年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現代的序幕,常德絲弦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開始進入艱難的發展階段,這個期間基本沒有產生新的曲目。解放戰爭以后,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常德絲弦步入發展的軌道,主要得力于一個轉業軍人——黃揮,他十分喜好絲弦藝術,且致力于絲弦藝術的發掘與整理,將采茶調等35個傳統曲目編入《湖南民間歌曲》且出版,使得常德絲弦開始重新為人們所熟知和認識。1956年以后他又將《昭君出塞》等23個傳統曲目印入《常德絲弦音樂曲調集》散發到中小學的課堂中間,為絲弦藝術進入課堂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現代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通過一代代的絲弦藝人的努力,常德絲弦得到了極大的改革與創新。開始走出家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4年《俏婆婆上大學》連獲三個金獎,在杭州舉辦的第七屆藝術節上獲“群英獎”。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期還作為湖南的代表文化劇種參加了與馬來西亞的民族文化交。同時,這一時期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戲曲演員,如楊建娥,朱曉玲等使得常德絲弦不管是在劇本的創作還是在表演藝術上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春天,開始漸漸邁入光明的康莊大道,走進人們的視野,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
二、常德絲弦在歷史名城建設中的作用
(一)打造文明城市的作用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是具備教育和宣傳作用的,常德絲弦作為一個古老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發展至今,在常德的歷史名城建設中起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常德地區的人們在閑暇的時間總是習慣于聆聽音樂,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以及黨和政府宣傳方針政策的需要,常德絲弦的編劇者在劇本的編創上有了一定的改觀,現存的劇本內容大多數是歌頌常德地區,宣揚黨和政府的福利政策,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由此以往使得人們在聆聽絲弦藝術陶冶情操的同時潛移默化的了解了常德地區的人文風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常德絲弦在打造文明城市中可以說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二)名城建設中的經濟價值
經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指標,經濟的增長有許多的因素,其中藝術就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渠道,常德絲弦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給常德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由于常德絲弦在演唱和表演時對服裝有嚴格的要求,對于表演者來說就必須購買要求的服裝,在這種情況下就促使服裝生產商生產出相應的服裝,這種從生產到消費實際上就促進了經濟的流通,給常德地區的經濟帶來了活力。此外常德絲弦在國內外不斷的獲獎,有些藝術愛好者來到常德地區,就是為了聽聽真正的絲弦藝術。他們在欣賞完絲弦藝術之余,便會停留在常德周邊的名勝古跡游玩,這對打造旅游勝地,拉動第三產業,擴大內需,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常德絲弦現存的問題與建議
(一)常德絲弦的現存問題
1.從參考文獻自身來說
研究一個問題或一門藝術,我們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從文獻本身入手,從參考文獻本身就能反應出許多的實際問題,通過對文獻的閱讀與查找,我發現了許多在常德絲弦研究中的問題,在我查找的文獻中間,大多數的參考文獻都是期刊,碩士論文也就3-4篇,博士論文基本上是沒有,從這個角度就反應出了雖然在當今有許多的文藝愛好者在注重絲弦藝術的研究,但是對于我們專業院校的學生和從事音樂史和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學者還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從長遠角度看,這就可能導致絲弦藝術在發展與創新問題上存在缺陷。
2.從現存情況來說
通過調查實際的情況和觀看現存的常德絲弦的節目,我發現在中小學的音樂課程中基本上是沒有開設常德絲弦這門課程,通過與家鄉的中小學生的談話可知了解常德絲弦這一戲曲名稱的只有一少部分,喜歡這一藝術品種的幾乎是微乎其微,現在的中小學生喜歡的都是流行的歌曲,甚至在與音樂老師談話時發現在校的音樂老師基本上都不會演唱這一藝術曲種。與常德地區的另一個說唱曲種澧州大鼓相比,常德地區的人們基本上都知道在地方的文化大地上有一個說唱音樂澧州大鼓,通過調查與走訪談話,發現在澧州一帶,大多數的人們都會唱一兩句澧州大鼓。而常德絲弦作為湖南曲藝百花園中的一員,與澧州大鼓相比在普及與推廣方面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3.從表演方式來說
在繼承傳統問題上我們一貫作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⑩。通過觀看大量的絲弦藝術的視頻,我發現在常德絲弦的表演藝術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方式的改變,現今的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都注重舞美和視覺效果,表演藝術者為了贏得欣賞者的趣味,大量加入音響效果和舞臺服裝布景。但實際情況是過度的改編劇本,改革舞臺裝置以及廣泛的加入電聲音樂,使得常德絲弦這一古老的藝術已經喪失了它本來的面貌和原汁原味,有此以往這對于絲弦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是極為不利的。
(二)對常德絲弦傳承發展的建議
常德絲弦藝術作為湖南地區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作為一名常德地區的一員,為了讓絲弦藝術更好更快的發展,克服和改正一些不良問題,筆者將從如下幾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1.國家扶持
國之強,家則興,藝術則勝。國家和政府具有宏觀調控的權利,我們的國家雖然強盛,但對于教育尤其是地方藝術的關注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分析常德絲弦之所以在多元文化下還存在一些棘手的問題,主要是許多藝術工作者缺少資金來宣傳和學習常德絲弦。從這個角度出發,國家和政府在財政上應該給予絲弦藝人們一些幫助,讓絲弦藝人有資金開設絲弦藝術班,招收學生學習,加大宣傳的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加入到繼承和保護文化遺產中。
2.走進校園
學校是教書育人,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有力的渠道。我們中小學的音樂課程在學習音樂基本知識的同時應該重視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傳承,讓常德絲弦藝術走進大中小學,使它成為衡量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標準。高校特別是師范類的學校,應該加強絲弦藝術的學習,讓每一個從高校走出的未來的人民教師都具備傳授絲弦藝術的能力。
3.劇本創新
黃翔鵬先生在《樂問——中國音樂歷代疑案百題》強調對于民族音樂學和音樂史的研究要“系古今,辯名實,重實踐”。在常德絲弦的劇本創作方面,對編劇是要契合各階段人民的審美情趣,走出研究室,走向民間,注重實踐。針對兒童和中小學生可以借鑒黎錦暉先生的兒童歌舞短劇的經驗,編寫一些有趣的、符合兒童心理和審美情趣的劇本,讓少年兒童從幼年就了解和學習常德絲弦。面對青年,編劇者應該編創一些反映廣大青年的心聲的作品。關于老年群體,在改編和改革劇本及唱腔上盡量保證其原汁原味,不要一味追求舞美和視覺感受而忽視常德絲弦傳統劇本自身的精華。
四、結語
民族音樂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賴以生存的根基,是衡量國家和地區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指標。常德絲弦作為民族音樂文化藝術中的一員,不僅在常德人們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研究中國民間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但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常德絲弦在文獻的研究、傳承與普及、表演方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我們作為常德地區的人民子弟,肩負著保護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重要使命。為了在保護絲弦藝術中盡一點綿薄之力,本文從多元文化下的常德絲弦的傳承情況,在歷史名城建設中的作用及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為絲弦藝術研究者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