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輝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習慣、信仰和情感文化積淀,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本文簡要闡述了“互聯網+”的文化創造力,致力于構建“互聯網+”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
一、前言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沉淀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積淀。隨著全球化大趨勢和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遺忘、遭破壞甚至逐漸消失的嚴重威脅,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互聯網+”作為新型的數字化傳播媒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互聯網+”的文化創造能力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活態文化”,展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精神與價值層面的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但是全球化的沖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既有空間上的剝離,也有時間上的彌散,還有人文層面的斷裂,所有這些,都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留存及承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破解這一僵局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獲新生?從技術平臺角度切入,借助“互聯網+”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生態將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一)“互聯網+”表現出強大的文化創造力
1.“互聯網+”跳脫了專業技術能力和主流文化評判的藩籬,徹底打破了草根與精英之間的壁壘,通過提供開放式技術平臺,吸引了大量優質受眾深度參與并積極互動。在此過程中,更是以開源共享式的內容創作機制和信息產制模式消解了傳者和受者的區隔,進而通過二者之間的文化共振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分享。
2.“互聯網+”最大限度的調動了社交網絡中的關系鏈,以個人為節點、以興趣為鏈路,完成了文化成員族群關系的修復和重構。一方面,基于互聯網架構的強關系和弱關系的互為補充,有效彌補了由于時空分隔而造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斷裂:另一方面,當通過“互聯網+”渠道而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傳者和受者越來越多時,這一平臺在整個社會網絡中的連接價值和由此帶來的文化規模效應將倍增。
3.將其放大至中觀產業層面,“互聯網+”的商業化趨勢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創新的可能。對于非物質文化產業而言,“互聯網+”具有兩個層面的價值:其一,作為工具層面的連接器和推進器,“互聯網+”通過構建以用戶為中心、覆蓋全產業的文化產品矩陣,能夠最大限度保障文化情境中各個參與主體的權益,從而幫助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重構。其二,憑借商業化運作的變現優勢,“互聯網+”及其倡導的互聯網思維通過對于價值層面的滲透與顛覆,以新技術平臺為支撐,打造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新生態。
(二)“互聯網+”具有顯著的文化創造力
就內容產制而言,“互聯網+”在吸附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的同時,在新的時空環境下裂變出更多的創新性文化,賦予非物質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對參與者關系來說,“互聯網+”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社會關系與內容生產兩者問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會關系的需求促進了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的內容生產,反過來,這些平臺上的內容也成為連接人們關系的紐帶。更進一步將其推進到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既有的資本運作模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運營提供了合作共生和協同創新的平臺。基于此,“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新維度。
為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推廣東東莞非遺項目,2017年9月,東莞市非遺中心與百度百科合作,推出東莞非遺線上平臺,全市省級以上非遺項目資料正式上線。近年來,東莞非遺保護工作本著“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的原則,堅持以“傳承弘揚為中心”,促進非遺項目的現代轉變和產業轉變,開展了大量創造性的工作,尤其是“東莞非遺展廳”的開館、“東莞非遺墟市”的開市、“東莞非遺季”的舉辦、“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東莞非遺系列叢書”的出版等,一個個項目的推出,不僅讓東莞非遺保護工作有了嶄新的平臺,更有了嶄新的內涵。當前,東莞非遺正逐步加快數字化保護的進程,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推廣非遺項目,建立百度百科東莞非遺線上平臺就是其中一項新實踐。未來幾年,百度將為東莞39個省級以上非遺項目,以官方的名義,建立線上的非遺百科,并為莞香制作技藝、千角燈制作技藝、麒麟舞等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開設推廣專題,同時還將為東莞非遺建立線上非遺墟市,讓這些技藝可以生根本地,走向世界。東莞市文化館每年會針對非遺百科及線上非遺墟市,開展不少于6次線上線下的專項活動,百度將在百度旗下各大平臺、各大合作的大型網站等進行宣傳,進一步擴大東莞非遺的影響力。當前,東莞市非遺中心己將把百度百科東莞非遺線上平臺鏈接到展廳的多媒體設備上,借助百度百科這一平臺,進一步擴大東莞非遺保護視野,加強東莞非遺與各城市的交流,提升東莞非遺的影響力,推動東莞非遺保護與互聯網的深度合作,整合資源,凝聚力量,開拓創新,為國內非遺保護提供新經驗、開辟新路徑、創造新價值,使東莞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推廣更加科學、高效。
三、“互聯網+”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
如前所述,“互聯網+非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以及產業化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那么,如何實現基于“互聯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構建“互聯網+”基礎之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場景不啻為一條有效的解決路徑。
東莞莞香制作技藝在2014年申報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成功,近年來,東莞大嶺山鎮的保護單位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莞香制作技藝,在數字化和互聯網+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建立了莞香制作技藝大型數據褲,將沿襲宋代的莞香制作傳統技藝30的多道工序用影像的形式進行數字化記錄并存檔,同時邀請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和廣東南方電視臺拍攝莞香傳奇高清記錄片,并在全球18個國家電視頻道播出,另外,還制作多個莞香制作技藝及香道文化等多方面的宣傳短片,通過互聯網、電視媒體等進行全方面宣傳發布。另一方面,保護單位還積極參加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文化博覽會等文化展覽展演,為莞香制作技藝的傳承保護和東莞莞香文化的復興,以及打造“東莞香都”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本人作為一名非遺保護工作者,認為單純作為工具的技術在非遺的數字化傳承中,仍受限于技術本身演進階段以及技術人員利益偏向,難免會出現“掠奪式”的保護,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隱含著風險。此時,技術所隱喻的人文意蘊開始凸顯,通過“技術一文化”的連接與交融,技術的正向外部效應得以發揮,并對其所作用的場域形成“創新利益的外溢”。場景技術亦然。社會化媒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會交往網絡,它有可能拓展人際交往的廣度,也有可能加強人際交往的深度,而這種交往的拓展與深化有可能帶來新的社會文化。
此外,“互聯網+”時代的場景具有開放的特質,從而能夠形成激勵創新和鼓勵創業的新生態,“場景=生態”,將其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互聯網+”場景表現出了明顯的適宜性。場景的引入,超越了數字化技術單一的記錄、存儲、展示功能,而是將非物質文化真正的主人及其文化留存情境作為核心,通過特定場景的營造,以共同參與的方式激發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從而最大限度的還原其文化生態。
四、結語
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存在非遺活態性難以展現、可利用性差、資源共享困難等問題。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平臺,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能有效需要深化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認知,以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