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影
摘要: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各級黨委、政府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指揮者,起著主導作用,協調解決綜合文化站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全力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鎮文化站;現狀;發展
群眾是新農村文化的建設者、創造者和享受者,起著主體作用。發展繁榮農村群眾文化,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把群眾愿意不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新農村文化建設成功與否的基準。
一、鄉鎮文化站的職能現狀
鄉鎮文化站是受鄉鎮人民政府領導的公益型文化事業機構,它的基本任務是運用文化手段進行宣傳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并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出臺一系列政策,不斷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鄉鎮文化站作為連接縣(市)“三館”與農村文化室的橋梁作用,更加顯得重要。但是,由于鄉鎮領導對文化站工作重視不夠,削弱了其功能。文化人不管文化、不辦文化現象普查存在,嚴重地挫傷了文化站同志工作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站工作人員有的同志責任心不強、素質不高,缺少主動作為,缺少主人翁精神,不主動開展文體活動,不主動組織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送書下鄉,不主動到農村文化室指導、幫帶等,導致文化站職能不盡發揮。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化工作與經費掛勾緊密,沒有經費投入,開展文體活動談何容易。由于文化站經費嚴重不足,制約了文化站的發展,使農村文化活動無法正常開展,而淪為“空殼文化站”。
二、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實施策略
文化主管部門要多渠道開展調查工作,摸清各地的基本情況,掌握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需要的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工作實施策略,避免盲目地搞一刀切。在向群眾提供文化產品、文化服務,開展文化活動時,要結合各地經濟發展、人文特點、生活狀況等實際,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讓群眾接受,讓群眾喜歡,讓群眾滿意,讓群眾從中得到實惠,從而把群眾參與文化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調動起來,實現“要我參與”向“我要參與”轉變。只有群眾主體意識的確立,才能實現群眾文化真正意義上的繁榮發展。
加大文化建設投入,一要切實加大財政投入。
縣級財政要把農村文化事業經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按照建設公共財政的要求,逐年加大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增長幅度應不低于當年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從而確保農村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等的資金需求。各鄉鎮每年也要按一定的比例加大對文化的投入,并納入到鄉鎮財政年度預算。
二要積極爭取文化資金補助。
利用國家重視、加強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好機遇,積極向省級財政爭取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專項資金補助。
三要引導社會力量進入農村文化領域。
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重點發展鄉鎮、村文化基礎設施以及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制定社會力量投入文化領域的優惠政策,或通過文化相關產業的補償,使民間資本在文化事業上的投入能夠得到回報。
三、提升鄉鎮文化隊伍整體素質
一要提高準入門檻。縣級文化主管部門在招錄文化工作人員時,要加強與縣人事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確保有文化、有專長、熱愛文化事業的人才進到文化戰線,為農村文化輸入新鮮血液。文化主管部門要拓寬渠道大力發掘社會人才,培養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層、融于群眾的農村文化輔導員隊伍。對各類基層民間藝術團體,要制定管理辦法,加強鼓勵、扶持和管理,使之真正成為一支來源于民間、服務于農村的文藝新軍。
二要建立培訓機制。縣級文化主管部門要對全縣文化隊伍進行調查摸底,有規劃、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鄉鎮文化員和文化骨干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基層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要加強與發達地區文化部門的交流溝通,學習他們開展文化工作的新經驗新方法。
四要善于發現人才。要不斷創新文化活動載體,定期組織文藝匯演或才藝比賽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農村文藝優秀作品,發現一批有文藝專長的文化新人。
四、結語
總之,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具有時代特征、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繁榮農村文藝創作;為繁榮社會主義新文化提供廣闊舞臺。對民間文藝團隊和民間藝人,要制定管理和獎勵辦法,主動進行引導、扶持、獎勵,借助他們的力量帶動豐富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結合群眾的文化需求開展送文化、科技、衛生下鄉活動,為農民提供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推動農村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