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亞飛
摘要: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精華的集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弘揚民族文化、強化民族自我認知、樹立民族自信等方面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本文將闡明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目前存在的誤區和可行的改進方案,進一步來論證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高校
一、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存在的誤區
(一)過度創新導致民族特色流失
民族民間舞蹈經過長時間的流傳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傳統。誠然,高校教育需要創新精神,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但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創作時,一定要注重創新的形式和其中的具體意義,過于冒進的創新活動會使得民族民間舞蹈失去其民族性而變得不倫不類,十分不利于它的傳承和發展。
一個例子出現在某次大學生舞蹈展示演出活動中,某參展藏族舞蹈作品在進行編排時,老師將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混合進藏族民族舞蹈的踢踏形式之中。這樣的創新活動不可謂不大膽,但經過如此雜糅的舞蹈本身,民族性被無限稀釋,其中蘊含的藏族傳統文化的精神也流失掉了。可以說,這樣的創新,雖然看起來新奇,但是對于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起著負面的影響。
(二)對于舞蹈內在文化理解的缺失
一般而言,一種民族民間舞蹈由兩大基本部分組成,其一是以舞姿形式直觀呈現出來的形象部分;其二是以舞蹈內涵形式隱藏于舞姿之中的抽象部分。
民族民間舞蹈的抽象部分正是整個舞蹈的內在文化精神所在,如果僅僅是機械重復舞蹈的動作,盲目追求精確度和熟練度,而忽視了對舞蹈文化的研究,長此以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民間舞蹈將失去自己的靈魂。
在某屆高校民族舞蹈比賽中,在對參賽學生進行采訪的過程中,很少有人能準確概括出他們所練習的民族舞蹈的文化內涵所在。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高校教育應該是深刻的、立體的,如果只追求舞蹈動作本身,那么高校教育對于民間舞蹈的傳承作用將被無限削弱。
二、如何改進當前的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
(一)了解民族舞蹈產生的土壤
為了避免出現過度創新的問題,對于民族舞蹈產生的環境我們需要格外關注。相關高校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時,應該著重關注每種民間舞蹈背后所代表的當地環境,無論是通過查閱文獻還是實地考察的方式,努力了解民族舞蹈產生的土壤。只有走向民間,才能更加了解民間舞蹈,這對于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揚是至關重要。而任何創新活動,只有基于民間傳統,配合生活實際,才能有機地繼承民族民間舞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高校教育加強了對于民族舞蹈中民間方面的重視之后,對于整個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結構的修訂也自然水到渠成。但須知,由于民間舞蹈有其獨有的民間特色,傳承方式大多原始、不成體系,所以需要研究者從中提取出重要的元素,對于民間舞蹈進行解構后再構造,理清高校教育中所需要的部分,這對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改變單一的舞蹈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傳統民間舞蹈教育只注重形態上的匹配,而忽視了對于文化內涵的吸收。為了改變這一點,需要對于舞蹈教育方式進行革新。這要求高校教師在教授一種民族民間舞蹈時,需要分配一定量的時間去介紹該舞蹈的文化內涵,關注舞蹈背后的深層意義,將這些文化意義與舞蹈動作本身進行有機結合。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舞蹈的文化內涵得到傳承發揚。
比如說,在學習東北傳統的秧歌舞時,首先介紹該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內在情感特征,結合東北人民的勞動傳統,突出他們熱情、堅毅的集體性格,并將這些地域特色與秧歌舞本身有力、爽快的動作風格建立起有機聯系。這樣的生動講述,才會使學生更加理解一種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脈絡,進而在實踐中表現出該舞蹈的地域特色。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的最主要問題在于文化的傳承。經過對于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分析,我們發現一旦對高校藝術教育進行有方向地改進,它們就能很大限度地服務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上,高校等文化單位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