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麗
【關鍵詞】 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49—01
人的多樣性決定了個體的差異性。在同一個課堂,接受相同教師、相同課標的教育,出現學習靠前、靠后的學生是非常自然的現象。所謂學困生,即平常所說的“差生”,是指除智力本身有缺陷的外,沒有發揮好自身智力因素的那部分學生。教育要“為了一切學生”,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習優秀的學生,而忽視甚至放棄學困生,對學困生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他們、研究他們、因材施教,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要真正解決學困生的問題,只有診斷清楚他們落后的原因,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困生的成因
1. 個人因素。對自己沒有信心,上課不敢舉手,不敢回答,怕出錯,怕出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在課堂上總是消極聽講,在課堂上想其他事情、發呆、講空話或者做小動作,不少學困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想做,但抱著應付的態度,抄襲甚至懶得做。
2. 家庭因素。學困生中大多是留守兒童,他們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輩由于教育程度不高,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無力關注孫輩學習。父母外出打工與孩子聯系少,甚至基本上不與孩子聯系,造成孩子性格孤僻、難以溝通、攻擊性強等。這些學困生在回家以后的學習和教育幾近空白,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夠,致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明顯處于劣勢。
3. 學校因素。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思維定勢影響,教師往往視學困生為劣等生,嫌他們素質太差,難成氣候,從思想上輕視他們,教學上忽略他們,讓他們的自尊心一次次受到傷害和踐踏,致使他們對學習有一種抵觸心理。當希望與夢想在斥責聲中一次次破滅時,他們變得更加抑郁、自卑,甚至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二、轉化策略
1. 尊重學困生,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那幾年里,我在孩子們學習不自覺而自己又無力解決時,經常會說一句:“不行你就挨墻,坐到最后去。”說得多了,學生都會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最后一排是差生坐的位置,誰坐到那兒,肯定是最差的。慢慢地,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哪個孩子坐到最后一排,他就已經給自己下了一個定論,他是差的,所以老師讓他坐在最后,再也不管他了。其實,后來我反思:我們應該給學困生尋找一個讓他們感覺到“老師沒有放棄我們,老師很關愛我們”的足夠尊重孩子的座位。上課時,將目光在他們身上多停留一會,給他們一些回答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和尊重。只要平時把更多的關心灑在他們身上,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學困生也能成為優等生。
2. 以表揚為主,挖掘潛能,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快樂。學困生也有優點,只是因為他們缺點多,優點往往被老師所忽視。為此,教師要努力挖掘他們潛在的閃光點,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進步。學生都喜歡被表揚,學困生更是如此。我平時應對他們以表揚為主,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加以表揚,使他們感到老師的關注和期望。
3. 激發興趣,注重輔導,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根據學困生的不同類型和特點,加強輔導,因材施教。首先,要降低學習要求,激發學習興趣。沒有不想當首長的士兵,同樣,也沒有不想當優秀生的學生。學生都想學好,都想上進,學困生因為學習成績差,往往有厭學情緒、不完成學習任務的行為,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學生,對他們布置作業可以降低難度,減少作業量,循序漸進,讓他們在適合于自己的尺度中去找回自己的信心,找回自己的尊嚴。其次,課堂上給他們一片展現自我的天地。課堂上,我們可以將一些基礎性的簡單的問題拋給學困生,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尤其是在上公開課時,千萬不要怕他們回答錯誤而將他們完全忽視。最后,為學困生開“小灶”。學困生由于長期的知識斷層、能力斷層,上課時很難跟上進度,很難全部消化課堂知識。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每天早到校的那段時間,針對學困生前一天上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輔導和梳理,幫助學困生掃清前進障礙,在檢查作業中發現問題,及時給學困生講解,幫助學困生解決疑難問題。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