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蓉
【關鍵詞】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目標化;活動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93—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的學習,不能局限于一本教科書,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旁征博引,傳承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國學經典多以短句形式出現,符合學生朗誦的語言特點,容易激發學生的朗誦興趣。誦讀經典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識字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對注意力、理解力、思考力以及良好人格的培養都大有裨益。“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的品位、氣質、舉止在誦讀中自然提升,在熏陶下自然變化。
一、經典誦讀目標化
小學低年級的經典誦讀以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為主,教師要明確誦讀的目的,制訂合理的誦讀目標,如:1.通過誦讀鞏固漢語拼音,培養語感和誦讀的興趣。2.通過誦讀識字、積累詞匯;3.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陶冶情操,提升注意力、記憶力。根據目標定誦讀內容。中華經典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而小學生學習的科目多,在經典誦讀方面不可能花費很多的精力,所以教師應該精心選擇最具代表性、傳承性的核心內容,對于有些內容適當刪減,并要與時俱進,還要根據學生、班級的情況,選擇適合一二年級吟誦的書目,并充分考慮到學生識字少,宜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難度。如,《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千字文》、唐詩宋詞等國學啟蒙經典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吟誦,尤其要選擇帶拼音的注本,降低誦讀的難度,達到鞏固漢語拼音、提高識字量、培養誦讀的興趣的目的。
二、經典誦讀習慣化
近年來,經典誦讀在各個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著,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走走形式、跟跟風。經典誦讀沒有內化為學生的素養,反而成了負擔。有效的經典誦讀,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比如低年級的誦讀基本要求:坐正、大聲、指讀。“坐正”就是要求學生背挺直,正襟危坐。“大聲”要求讀書要字正腔圓。“指讀”要讀到哪里,手指到哪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鞏固漢語拼音和識字的效率。此外,在誦讀時間安排上要合理,每天讀30分鐘即可,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三、經典誦讀活動化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精力以及定力、耐力均有限度,容易思想游離、發散轉移,經典誦讀的方式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1.多樣的吟誦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誦讀過程中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如,誦讀接龍、誦讀傳花、誦讀表演等;也可以按照誦讀的節奏打著節拍,拍著手掌;也可以學著古人的樣子,隨著音韻搖頭晃腦地讀;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感悟做做動作,手舞之,足蹈之,口誦之。讓學生在動一動、演一演、玩一玩中快樂誦讀。2.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吟誦的興趣。如,學生們自己講故事:《孟母斷機》《黃香溫席》《學無止境》《鑿壁偷光》等,在故事中感受經典文化的內涵;可以把一些古詩詞改編成歌曲,和學生一起吟唱,如,《春曉》《水調歌頭》《游子吟》等;還可以播放《中華弟子規》動畫片,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經典誦讀生活化
學習就是為了用,所謂的“學以致用”就是這個意思。看到黃河,能想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看見春天的小草能脫口而出“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看到柳枝抽出的嫩芽,能吟誦“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用經典的語言表達生活的所聞所感。當然了,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不能過于功利,強求統一。此外,教師還要學會靈活地運用學生誦讀的經典指導學生的言行,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操、習慣,童蒙養正,寓教于行。如,《弟子規》中的故事可修身養性律己,故事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學生很容易被吸引。學生遲到了,及時來段“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太小,輕聲提醒“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學生聲音馬上洪亮起來;學生犯了錯誤,告訴他“過能改,歸于無”,通過吟誦,讓學生學會反省自己的做法,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修養。
厚德載物,厚積薄發。在小學低年級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一定要以生為本,把興趣放在第一位。通過有效組織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啟智、養正、博雅,為學生將來的學習、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家校合作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350)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