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軍
【關鍵詞】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以讀促
寫;讀寫聯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4—0096—01
小學語文三至六年級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絕大多數學生怕作文、不愛寫作文。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足,沒有作文素材的積累;沒有生活閱歷和底蘊,缺乏寫作的積極性和熱情。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只有讀中有寫,寫中帶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學生的作文能力才會逐漸提高。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讓學生樂于習作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就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怕作文,對作文不感興趣,跟教師對作文的重視程度和引導方法有關。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級學生一學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練筆,一學期充其量才有16次習作的機會,語文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教學上。這樣從客觀上無意識地造成了語文教學重“讀”輕“寫”的局面,學生的作文興趣自然得不到激發和培養。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將讀與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讀”,著眼于“寫”。為了將“寫”的訓練目標落實好,教師必須熟讀課文,以獨特的視角挖掘課文中有利于“寫”的因素,并以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方式組織閱讀,在學生讀通、讀透、有所感悟和體會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的遷移。由于是有所借鑒、有所感悟和有所體會,此時的學生對“作文”也能“夸夸其談”,也能“下筆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帶來的自信與快樂。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也就濃厚了。
二、拓寬學生的作文思路,讓學生善于寫作
以往寫起作文,學生常常搜腸刮肚,總是“無話可寫”。“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注重以課文為憑借,以某一讀寫結合點為契機,先對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訓練,再進行“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首先是仿寫句子。句子是課文的基本構件,是閱讀教學的著力點,對那些用詞準確、描述生動、形式特殊的句子進行仿寫,是引導學生積累詞句、錘煉語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此類句子,及時加以揣摩、仿造,引導學生從仿寫中發現和掌握各種句子的詞語搭配關系以及句式的特點,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時,用“一手……一手……”“一邊……一邊……”練習說話,學生能根據句式聯系生活說出不同的句子,生動有趣。
其次是仿寫段落。在教學中,遇到一些課文的開頭、結尾、人物肖像描寫、心理刻畫、對話方式、自然環境描寫等精彩段落,學生都可以用來進行仿寫。從段落的仿寫中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構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從段落的仿寫中讓學生積累應用人物肖像、心理、動作、對話以及自然環境等方面描寫的詞語,進一步夯實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從段落的仿寫中讓學生掌握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制造懸念、引人入勝、寫景狀物、渲染氣氛等作文開頭形式和篇末點題、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應、提出問題、發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結題技巧。
再次是仿寫課文。就是模仿課文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手法,進行作文的一種寫作訓練方法。可以進行課文結構的仿寫,構筑文章骨架。如,在教學《桂林的山水》后,讓學生學會運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寫一處景點,將文章寫生動寫形象。當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寬了。只要給一個作文題目,學生的頭腦就能快速運轉,諸如“寫什么”,“表現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什么事來表現”,“我親歷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說服力”,“事件的哪個環節應該重點寫”等問題一一閃現。通過仔細推敲,整個作文的框架就清楚了,脈絡就清晰了。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讀寫聯動”的研究課題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憑借閱讀,充分發揮每篇課文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進行仿寫、續寫、擴寫等訓練,夯實學生的文字寫作功底,讓學生的表達更加流暢、形象、生動,從而解決了學生“有話不懂得寫”的缺憾。
(注:本文系天水市2017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號:TS[2017]GH H61)
編輯:張慧敏